陳倉篩
摘要:《漢語》教材的課程價值恰在于其文本意義的深度發掘,在于基于此基礎的活力課堂的打造。個性化的閱讀、對文本的充分尊重,在文本意義的發掘和活力課堂的打造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漢語》教材;課程價值;文本意義;活力課堂\
《漢語》教材文本的使用價值,無非也就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的意義非同小可,它直接關乎我們對《漢語》教材課程價值的判斷,關乎我們對《漢語》課程標準的重新認識。
《普通高中漢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的導語中提到:“高中漢語課程……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努力改革課程的內容、結構和實施機制。”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一定是與這三個維度的創造性理解和設計緊密相關,必須在學生情感態度的養成中提升學生的價值觀。那么,如何在學生情感態度的養成中提升其價值觀呢?筆者以為應充分發掘漢語教材的文本意義,扎實打造活力課堂。
發掘漢語教材的文本意義,首先要建立在個性化的閱讀基礎之上。所謂個性化的閱讀,就是要通過自己的閱讀,讀出文本中異于常態的理解,讀出文本中更深的思想或情感;就是要在前人發掘的基礎上運用接受美學的理論,讀出文本在不同歷史階段里的時代意義。如果一篇作品,它的價值只局限于特定的歷史階段,這樣的作品,不會具有一定的歷史傳承價值,換言之,也就沒有了作為教材選文的價值。有人說,藝術的永恒魅力在于它永遠與人類文化發展的母題密切相關。文藝復興運動,復興的并不僅僅是“文藝”,而是整個人類的人性光輝、人性力量,是人類由愚昧、黑暗的中世紀向科學、文明的新世紀發展的巨大轉折。成功的作品,深層隱含著的意義應該是揭示了人類共性的人性價值。《旦旦記趣》作為《漢語》教材必修三的一篇重要作品,其價值正在于此。如果我們忽略了該作品的這種文化價值,僅僅讀出了所謂的“童趣”,僅僅讀出“一個兩歲半的孩子的混沌可愛”,那么,這樣的作品也只適合小學生或初中生閱讀了。作為高中學生,伴隨著他們世界觀的逐漸形成,我們必須要引導他們讀出作品中更加深刻的意義。竊以為,《旦旦記趣》一文,通過旦旦在日常生活中對成人世界的模仿學習,通過旦旦思維和情感水平的發展,通過旦旦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養成,揭示了生命成長過程中有價值的思維發展規律,也告訴我們,“生命的衰落生命的勃興從來都是這樣的首尾接續著”!作為長者,“我”在聽著旦旦的趣言之余,產生的第一反應是“猝不及防”,“隨之便捧腹大笑,或忍不住而噴飯,且不能忘”。由一般的“忍不住笑”到“笑得前仰后合”,再到“已經再沒勁兒笑了”,僅僅是因為旦旦的趣言異于成人嗎?非也!這笑聲中有著一位“爺爺”對孫子模仿力的激賞,有著一位作家對兒童成長的欣慰。
發掘漢語教材的文本意義,必須準確把握作品藝術表現手法的表現力,不夸大,不縮小,盡量忠實于文本。每一個作家都有著自己的寫作個性,這種創作個性,一方面體現在寫作素材的選擇上,另一方面體現在素材的表現上。陳忠實先生的作品,其表現力更多地體現在“細節的力量”上。現實生活中,細節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創造,甚至可以決定成敗。在藝術的世界里,細節再現了世界的真實、人性的善惡、心靈的美丑,等等。唯有真實的細節的描寫,才能喚醒讀者內心的共鳴;唯有藝術的細節,才能更加打動人心產生巨大的感染力量。我們來看《旦旦記趣》中旦旦模仿成人“告別儀式”吧!“他先蹦了出去,站在樓梯口,伸出一只小手來。”“他卻當即跳著蹦著,另一只手像翅膀一樣上下扇著扇著,嘴里連續丟出一串話來:再見拜拜和西!那就這。”在“我”的眼中,孩子走路是“蹦”,是“跳”,是一種天性的自然流露。蹦過之后,是“一本正經”地“伸出一只小手”,是“嘴里連續丟出的一串話”,這種天真與“老成”的結合,這種只知其音而不解其意的話語組合,恰恰讓我們感受到了旦旦模仿成人活動的可愛;這種真實的再現,可能不是一般作家所能為之。我們在旦旦模仿的背后是不是能夠感覺到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獲得的肯定和尊重呢?是不是能感覺到這種肯定好尊重正在影響著孩子情感世界的某些變化?所以,作者緊接著為我們再現了旦旦的一次“悲傷”“傷心”的經歷,這個細節的處理,看似閑筆,實則不然!它讓我們的心似乎也隨著孩子的“傷心”而傷心了,它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一個孩子的內心的渴望,渴望獲得肯定,渴望獲得尊重。還有什么表現手法能夠如細節描寫一樣具有如此客觀真實的力量?
發掘漢語教材的文本意義,恰恰是為了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激活課堂,其實就是要激活學生的生活,激活學生的思想,激活學生的情感。當我們讀到旦旦誤認玉米棒子的時候,我們會不會也想起了自己生活中那些類似事件?我們是否也在不經意的會心微笑之余感覺到生活本身的變化?我們是否對一個孩子的認知水平有了更真切的感知?兩歲半孩子的認知水平,兩歲半孩子的聯想能力,不讓我們為之動容嗎?漢語課堂,應該是充滿著文化滋味、人文磁場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們的青春活力與藝術魅力和諧共生,學生們的情感態度與文本價值相映成趣!
當我們的課堂不再充斥著說教的時候,當我們的課堂不再泛濫著“教參意識”的時候,當我們的課堂真正做到主體與文本心靈契合的時候,我相信,一個充滿活力的課堂就已經成為現實,而這,恰恰是《漢語》教材的課程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