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錦秀
摘要:課堂提問是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是訓練思維的有效途徑,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技能,是科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好的課堂提問對啟發學生的心靈、 活躍課堂的氣氛、 提高學生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打造有效、 高效的語文課堂,為師者應該把“問什么、 為何問、 怎樣問” 作為一門藝術去不斷鉆研,使問題成為學生主動參與、 積極思維的“催化劑” 或“導航羅盤”。
關鍵詞:課堂提問;有效教學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可見,課堂提問與教學的關系,其價值不僅僅不在于形式上的熱鬧。課堂提問是組織教學的中心環節,是一項設置疑問、激發興趣、引導思維的綜合性教學藝術。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要能夠通過精彩的多角度切入、多方位設疑的課堂提問,實現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教學目標,通過良好的課堂提問增加課堂容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提高其綜合職業能力。
一、問題設計難易適中,具有適宜性,貼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
問題的難易適度對中職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問題太難,學生不知所云,一頭霧水,相反,問題過小、過淺、過易,學生不假思索就能對答如流,不僅無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雖然課堂氣氛看似活躍,卻容易導致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對學生并無幫助。
中職學生的知識水平總體來說普遍過低,教師在提問中“度”的把握更要與他們實際認知能力相符合。根據蘇聯著各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那些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密切聯系的知識點,具有一定的思維強度。課堂問題應該落在學生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切合點上,應該 “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
二、問題設計多角度切入,富于開放性,用提問實現立體教學
語文是人文性最強的一門學科,是最不應該“講死”、“講成模式”的一門學科。西方學者德加默指出:“提問得好即教得好”,課堂提問的設置直接影響到語文課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應該是靈活機動的,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問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樣。
所謂立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不拘泥于課文,全方位發散,多方面涉獵知識。通俗的說就是學習完一篇課文,不單是明白了它的中心內容,主題思想,段落大意,而是圍繞它讓學生了解其時代背景,風土人情,人性的真、善、美等等。比如說學習朱自清《荷塘月色》,絕不僅僅是明白它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其段落大意那么簡單,我們要讓學生從這篇散文里研究作者是如何多層次、多角度細膩描繪荷塘月色的,同時悉心體味作者用詞貼切、表意準確的文字功夫。還要了解當時社會的狀態,作者當時的心態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情感和人生境界的提升、語文素養的積淀等方面來設計、組織教學。在課堂上要善于打開學生思維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中職學生處于充滿朝氣遐思燦爛的想象季節,教師在深入教材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礎上,變教材的無聲為有聲,變靜態為動態,設計各種問題,引導學生探索課文的空白,搜尋新的構思,引發新的思想,把學生的思維導向廣闊的天空。
三、問題設計講究實效,富有啟發性,,實現學生語文能力的切實提升
美國一位教育家說得好:“教師效率的高下,很大一部分可以從他課堂上所提問題的性質和提問的方法上考查出來”。課堂提問質量直接影響著課堂效率。 拙劣的提問會使語文課堂教學出現“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尷尬局面,甚至陷入“絕望的死水”的困境中,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優質的提問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平靜,使之漣漪陣陣,波瀾迭起。
教師要學會善于啟發學生,能夠根據課文內容和問題類型采用不同的提問方法,從而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比如激問法,教師可圍繞課文矛盾來設計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矛盾沖突,通過思考和討論來提出問題。又如學案法,也就是教師將課文閱讀放到學案預習作業中,通過作業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再如以大化小法,教師學會把問題以大化小,將復雜的問題細分為若干個小問題,再從這些小問題切入,讓學生逐一擊破,最終解答大問題。教無常法,有效教學追求的就是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在教學目標的落實和達成的過程中,教師能夠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以“問”促“學”,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實現學生語文能力的切實提升。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在中職語文課堂提問藝術的探索中是否可以找出一些能讓學生迅速理解文章的支點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謝象賢. 語文教育學.
[2]喬建中、陶麗萍. 我國有效教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