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摘 要: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小學生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但是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卻在逐年降低,小學體育教學肩負著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重任,小學體育教學要使學生鍛煉出強健的體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下面,我從“一、在小學體育課中運用游戲”“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三、在小學體育課中運用體育比賽”三個方面入手,就小學體育有效教學策略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體育;體育教學;教學方法
目前,小學體育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小學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時忽視了學生的體育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中過分強調技術細節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導致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另一方面,小學體育教學受到運動場地的限制,很多趣味性的活動無法開展。下面,我就小學體育有效教學的策略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在小學體育課中運用游戲
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時,可以適當地引入體育游戲。游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通過游戲比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體驗到體育課的樂趣。游戲教學法和學生的身心特點比較符合,使學生在游戲中得到體育鍛煉,掌握體育技巧。
例如,在體育課上,我組織學生進行夾球接力比賽。我把全班同學分為4隊,每個隊伍10人。2名同學要背對背站立,背靠背夾住氣球,并用側身跑的方法移動到對面,將球交給下一組,夾球的兩名同學不能碰觸到球,氣球掉落則兩人同時回到起始處。夾球接力游戲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得到了鍛煉。
又如,在體育課時,我組織學生進行障礙賽跑,我使學生掌握踏、鉆、跨、繞等技巧,使學生通過合理的姿勢,安全、快速的通過障礙物。這個游戲主要是使學生能夠控制自己的重心,過障礙物時動作靈敏、快速。我把學生進行分組進行游戲比賽,障礙賽跑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得到了鍛煉,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體育活動,比如:羽毛球、踢毽子、跳繩等,使學生自由開展體育活動。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搜集一些籃球、足球等相關的比賽使學生進行觀看,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不過于追求技術、技巧的教學,而是使學生學會鍛煉,使學生掌握必備的體育知識。
例如,在中長跑的體育訓練中,我并沒有使學生圍著操場一圈圈跑,而是設計了有趣的課堂教學形式:通過混合接力的形式,使學生能夠得到相應的體育鍛煉。混合接力的形式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了活動中,而不是完成任務上。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加強學生鍛煉的效果。
又如,在體育課堂上,對于跑步練習,我組織學生進行100米慢跑、全速跑、30到60米計時跑、勻速放松大步跑、節奏跑等不同的訓練方式來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跑步練習中。中慢速跑可以放松學生的肌肉,使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為了訓練學生的速度和耐力,我使學生進行6到8次的300米跑、組合跑、沖刺跑,我設計了游戲:前后兩組同學相距1.5米成兩列站立,聽到發令后,同時起跑,后組追前組,在15米內追到為抓住,看哪個組抓住的人多。這個活動提升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在小學體育課中運用體育比賽
在小學體育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體育比賽的方式提高學生鍛煉的興趣,比賽的方式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通過體育活動和比賽,可以增進小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
例如,在上體育課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跳繩接力比賽。我把全班同學分為四組,每個小組的單個同學都要完成10個跳繩,哪組同學用時最短哪個組獲勝。跳繩比賽的方式激發了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其中。跳繩比賽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彈跳和協調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又如,我組織學生進行綁腿接力比賽。參賽的兩名學生將腿綁在一起,聽到哨聲響,開始起跑。比賽長度為40米,接力處為20米處。A 組的同學由起跑點跑到接力點,解下繩子給B組,B組將繩子綁好跑到終點。綁腿接力比賽的形式調動了小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都積極參與為本組加油。綁腿接力比賽既鍛煉了小學生的身體,也提高了小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比賽中。
綜上所述,小學體育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中,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小學生健康發展。體育教師在教學時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合理的選擇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時運用體育游戲,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教師要合理的組織活動,激發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使學生在體育游戲中提升自身的靈活性,通過體育鍛煉使學生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
參考文獻
[1]姜春剛.對小學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306+313.
[2]張武彪.小學體育有效教學探微[J].學周刊,2017(3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