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棱
摘 要:課堂教學高效率,是所有學科教師的追求,體育教師也不例外。我們研究各種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時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體育課堂有效教學主要指體育教師采取與學生行為發展相符合的教學方法,及時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筆者就綜合自身教學經驗,探討如何提高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有效教學;以學定教
有效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培養學生健康的體育意識以及良好的體育習慣,為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奠定基礎。同時也要讓學生關注課堂,喜歡課堂中的各種活動,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本文筆者就重點圍繞此展開論述。
一、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缺乏興趣,學生很難真正積極主動地探索某種事物,興趣就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因此,要落實有效教學,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先喜歡體育,再談如何構建體育課堂教學。體育教學中也有很多較為枯燥的教學內容,比如長跑、短跑訓練,這些活動的主要特點就是不斷地重復和循環,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喪失興趣。基于此,我們可以采用游戲教學、競賽式教學等多樣化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二、創新教學資源
體育器材是體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工具。但在多數學校內,因對體育教育的認知不夠,導致教學器材的短缺。有些學校即使購買了體育器材,但體育器材的種類也過于單一,甚至過于陳舊,難以滿足學生年齡增長的需要,無法在體育教育中發揮作用。老師只能組織一些形式單一的體能訓練,或者讓學生自由活動,學生無法得到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體育教育也陷入了僵局。因此,筆者認為老師應該用“新”的方式看問題,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對學校現有的活動器材進行改進創新,制作出有更多功能的體育活動器材。既能改變器材單一老舊的現狀,又能在活動中增加學習的樂趣,為體育教育注入新的力量。同時,老師也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將生活中廢棄掉的礦泉水瓶、漁網、廢紙等物,根據自己的想法予以創新,制作成自己心目中的體育器材。
三、落實分層教學
學生個體間存在差異,這是不可以改變的客觀事實,在有效教學理念下,我們應該讓教學活動面向全體學生。換言之,是我們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創新教學方法,落實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發展特點和規律,制定個性化教學活動。
首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比如A組:學習困難比較大的學生,在體育訓練中表現非常被動的學生;B組:成績中等的學生,但是興趣不夠濃厚,無法完全正確的掌握體育運動的方法和技巧的學生;C組:成績比較優秀,對體育運動保持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參與體育運動,能夠掌握體育運動的技巧和方法,并熟練運用于體育鍛煉中的學生。
其次,綜合學生發展需要,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對于主動型(A組)學生,可以制訂每周的運動計劃,如,每天跑步1000 米,掌握5條籃球知識等。對平常型和被動型學生,(B組、C組)則不做運動計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尊重學生自主選擇。這樣平常型和被動型學生就能在主動型學生的感染下為自己制定運動目標,這種運動目標沒有強制力,對于平常型和被動型的學生而言,執行起來不會感到有壓力,目標的完成效果也較好。
最后,關注學習過程和結果,落實分層測評。測評的目的是為了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檢驗教學成效的一種重要手段,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應該采取個性化測評,通過測評結果,再對學生的分層進行合理調整或重新構架。在測評中,我們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比如,平常不愛運動的學生,我們重點關注過程,如果變得積極主動了,我們也會適當鼓勵;平常在體育鍛煉中,運動動作不標準,但是態度積極的學生,如果在測評中有所進步,我們也會予以肯定。盡可能保證每一個層次學生都能檢測出真實水平,促進他們可持續發展。
四、開展多樣化體育活動
多樣化教學活動是最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筆者在教學中經常嘗試以班級為單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班內開展小型運動會,比如比賽,有短跑、長跑、接力比賽、跳遠、跳高、扔鉛球等一系列項目。在運動會中開設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優秀獎、優秀個人、優秀團體等一系列獎狀。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榮譽心和提高團結協作的能力。這些都會讓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在比賽中有進一步提高。
五、結束語
總之,有效的教學一定是建立在以學生發展為前提的基礎之上,關于有效教學的策略也遠不止筆者上文提及的幾點,更多教學方法有賴于我們各位教師在后續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 胡輝祥.關于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02).
[2] 范家洪.初中體育課堂的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下),2014(08).
[3] 劉強.關于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