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琪
摘 要: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美術呈現出全新的形態,各種抽象的表現藝術層出不窮,革新著美術教育陳舊的觀念。基于此,小學美術教育面臨著新一輪的改革。本文從教學實踐入手,提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優化策略,并對美術教育的功能、目標、形式都做了相應的論述和探索。
關鍵詞:美術;課堂優化;小學
小學美術教育的本質,是要通過對學生的培養,使其能夠具備感受美、鑒賞美、審視美的能力,在促進學生個性和全面發展的同時,提高智力水平。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有學生認為,美術考試不納入正規考試中,沒有必要投入精力學習,抱有這種學習態度的學生并不在少數。而且,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和手段,也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其能夠充滿生氣地投入藝術創作和學習,成為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我認為,作為美術教師要從美術教育的功能入手,吃透美術教育的本質,并由此展開課堂優化的探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利用信息教學,發揮學生主體性
信息化的時代,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豐富多樣,教師固守著傳統老舊的教學方式,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采用信息技術進行美術教學,將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應用于美術課堂,采用直觀、靈活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主動性獲得充分地發揮。教師不再表演獨角戲,學生也不再被動接受那些信息轟炸,師生雙方都在美術的熏染下教學相長,共同成長。
(一)欣賞課中多媒體輔助,化煩為不凡
美術欣賞課,我們美術老師經常為自已講得多還是少在犯愁,講多了學生覺得枯燥,學生也理解不了。所以欣賞課,學生大多不太喜歡上。我在上六年級《中國青銅藝術》一課的欣賞教學時,根據教材的安排,通過多方搜集資料,并在學生認知的基礎上采用多媒體展示,呈現作品的PPT、flash等形式,學生在欣賞的同時能夠展開討論和交流,不但能夠激發起對欣賞作品的興趣,而且還激發起對作者的好奇之心。欣賞結束,學生對青銅藝術都有了一點自已獨到的見解,我趁熱打鐵,請學生設計了一期以青銅藝術為主題的手抄報,學生都越越欲試,將所感所思表現在了作品中。
(二)利用多媒體,大師面對面
近年來,國畫已慢慢被引進了小學美術課堂,但是它仍是小學教學中的薄弱環節。因為國畫對水墨工具、技法的要求都比較高,上課有些困難,學生學習也有畏難情緒。可是不能因為有困難就不上國畫課啊,在上六年級的《水墨畫蔬菜》一課時,我讓學生先嘗試畫了一幅水墨蔬菜,作畫時許多學生抱怨困難太多了,有學生說墨線的深淺掌握不了;有學生說在用破墨法表現葉子時,勾勒的葉脈全糊掉看不見了;有學生說畫不出蔬菜鮮嫩的感覺……這時,我請學生欣賞一些大師的水墨畫作畫視頻,比如齊白石是怎么畫白菜的,畫家是怎么畫蘿卜的,在觀看大師作畫視頻時,學生都帶著崇拜的心情,教室里靜悄悄的,看完后再說說自已收獲了什么,再比較自已的畫。再次創作時,學生已經消除了畏難情緒,積極、快樂作畫了。
二、采取差異教學,增強學生自信心
美術學科和語文、數學等學科有所不同的是,學生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有些學生對美術領悟力極強,天生就有想象力和藝術探索能力,而另外有些學生則恰恰相反,天生缺乏想象力和悟性,但這并不影響學生在小學美術教育中的學習。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審美的能力和審美的天性,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美術教學中,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施行差異化教學。
(一)獨立作業中的差異教學
在上《快樂卡通》一課時,我知道學生肯定是特別的喜歡畫這個卡通畫。但是喜歡歸喜歡,有些人是很會畫,有些人是一點也不會,更不要說去創作了。為此在設計整節課時,我遵循了“首先讓所有的人先吃飽,吃飽了之后的人追求吃得更好”的原則。我選擇了“哆啦A夢”這個簡單的卡通形象,先請學生猜一猜老師喜歡什么卡通形象,然后老師畫出來基本的哆啦A夢形象后對他進行外形改造,變動手的動作,添加上帽子和大口袋變成了一個圣誕老人,在學生的驚呼中,把問題丟給學生:“你想怎么改變它的造型呢?”學生很活躍,有的說要變成超人、服務生、老師、廚師……在活躍的氣氛中,我提出作業要求:1、可以畫一畫哆啦A夢,要求是紙有多大,畫就有多大。2、可以給哆啦A夢改變造型,并添加漂亮顏色。3、給哆啦A夢改變造型后,還可以添加上其它的卡通形象,并加上場景,變成一幅有故事性的畫面。三個作業要求,是分別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安排的。作業中,我不僅看到了每個人的全力參與,更在每幅作品中都看到了自信由此可見,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差異教學,才能滿足基礎知識不同、智力因素各異的每類學生。
(二)小組合作中的差異教學
合作學習,是學生學會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徑。我們把傳統的個體型作業轉變為愉快的合作型作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鍛煉學生合作能力。我們學校舉行過幾次全校性的大規模的活動,比如畫紙箱、畫汗衫等。在活動中,學生有畫的能力,可是一個人可能做不是出太大氣的作品;而有的人呢會畫,卻創意不夠;有的人呢可能一個人創作非常有困難……我建議學生以三到四人一組小組合作,組成小組時,我是遵循了“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每組的水平差不多,但每一組中間是各種不同能力的同學相互組合,取長補短。這樣,有點子的同學可以幫著出創意,擅長構圖的同學構圖,擅長涂色的涂色為主,能力弱些的同學可以畫一些小的盒子,跟大箱子組合。通過這樣的相互合作提高了課堂有限時間內作業的效率,使作品都能完整呈現,有利于提升學生成就感。同時讓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畢竟作品的呈現也有其出的一份力。
總之,隨著時代的進步,美術課堂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原地,教學目標的設定也不能限于傳統的繪畫技法,而是要在原有基礎上深入一步,根據所學技能和知識,賦予奇特的想象力,動用自己的思維和靈感,創造出無數新造型,從中感受美術教育所帶給自己的新體驗和新感受。
參考文獻:
[1]《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尹少淳段鵬
[2]《中國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