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冬福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的不斷深化,教師學生的角色定位,課堂結構設置以及教學思想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因此,繼續沿用過去的傳統方法進行教學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即教育必須面臨革新,特別是表現在結構方面,更是要有一個優化提升,確保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緊密結合,且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逐漸推動學生成長。結構的優化在數學課堂方面更是十分迫切,因為有條理的結構可以使得數學課堂教育更加生動形象。而三年級數學更是學生數學學習生涯當中重要的一個階段,即數學思維啟蒙階段。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使用正確且恰當的數學課堂結構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三年級數學 數學課堂結構 數學高效課堂
引言
數學課堂結構的設立就是為了使得課堂的每一個環節的設立都能夠與學生的學習需求相適應,而實現數學課堂的優化便是在此基礎之上,保證教師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充分的展示數學知識內容,同時又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優勢,讓學生在短暫的課堂學習中學有所成。這樣的話,數學課堂的學習價值就能夠得到百分百的體現。同時,真正實現數學教育的意義,讓學生的數學能力水平以及數學思維與素養都能夠得到提升。[1]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課堂結構無異于為其后來的數學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又讓學生真正地理解了數學這一概念,并讓其充分地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由此,本文將以此為目的淺論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結構,以期為數學課堂結構的優化,高效課堂的建立貢獻綿薄之力。
一、優化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結構的必要性
小學三年級,這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即該階段意味著小學生進入小學中年級的學習與生活,該階段所涉及的數學知識已經與一年級以及二年級內容范圍以及學習難度有了很大的區別,或者更準確地來說,該階段的難度提升是一個質的飛躍的。另一個方面,小學三年級學生去置身在心理方面和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即由兒童期轉變為少年期,其在學習態度方面自然也有一些改變。再者,該階段的學習任務的廣度與深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方面更加會注重學習過程的組織性,認知過程的規范性等等方面。所以面臨這樣的變化,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堂結構實現優化是必然趨勢。
二、優化小學數學三年級課堂結構的具體措施
1.優化導入環節,落實基礎工作
對于課堂學習來說,導入環節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效率,就好比一把琴,若是在制琴知識就能夠將每一根弦都系好,其之后的音色以及音韻自然能夠得到保證。老話說得好“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為了讓整個課堂教學結構能夠有序有理的相互連接,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師必須要懂得準確把握導入語環節,將這一基礎工作全面的落實到備課環節中,并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實踐,從而思考出能夠促進學生發展,能夠將學生完全地引入到課堂教學環節中的恰當的導入語。
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的除數是一位數的知識時,教師便可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來作為一個教學導入語,以該導入語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問學生一個分東西的問題,當然要在進行正式的課堂教學前準備充分的教學用具,教師可以準備若干個蘋果或者一些其他什么的實體物體,假如此時有20個蘋果,教師先問學生若是將蘋果分成兩份,那么每一份有多少個蘋果。[2]然后再問學生若是分成四份,每份是多少個蘋果。再問學生若是分成五份,每份有多少個蘋果。以此類推,再問學生分成10份和分成20份的問題。教師在問這些問題時,可以隨機讓一位同學上來進行演示,然后讓下面的學生判定是否正確。當然,在這些問題剛開始設置時,由于此時還未進行小數的學習,教師要確保需要計算的數字不會涉及小數部分。在這段問題導入之后,教師再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數學知識講解。然后在課后給學生留下一個問題,該問題便要涉及小數的相關部分。
2.優化教學過程,著重中心工作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的知識講授過程,也是一個學生的知識認知過程,其核心主要是為了發展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成長。因此,該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部分。那么,課堂教學的優化步驟自然要將該環節部分設為主題中心。此環節的優化過程要求教師在教授數學教材知識的前提之下,進一步以學生為主體,依據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習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來制定相應的學習內容,從而因材施教,并逐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的兩位數的乘法時,教師要充分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模式讓學生展現出其水平。教師首先將班級里的學生分成人數相等或者是人數近似的小組,然后將寫有兩位數的乘法運算式子的卡片分到每位學生手中,并將寫有這些運算式子的答案的卡片放在一起,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計算出正確的答案,并在一堆寫有答案的卡片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答案,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計算出所有的運算式子的小組便可獲勝。
3.優化評價模式,貫徹外圍工作
有始必然要有終,教學評價模式部分便是整個課堂教學開展過程的結束部分,但是該部分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小覷。根據小學新課程標準可知,評價是一種了解學生學習歷程的實用的工具與客觀的方法,是推動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的有效動力,那么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在評價模式方面自然也要靈活變通一些,即實現評價目標的多元化,評價方法以及評價機制的多極化。換而言之,在進行評價模式運行前,必須要制定合理恰當的評價內容,即不再完全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要設定學生的能力提升速度以及提升內容的相關機制。
例如:教師可以在進行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讓學生對該段時間內所進行的課程學習進行一個難度評定,同時在進行一個自身問題的整合。[2]這樣的話,教師就能充分的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在課程學習完之后,教師要在學生的評價結果上做出一些能夠促進學生成長的評價語。即不管學生的成績如何,教師都應該給學生多一些鼓勵,這對學生心理成長其實關鍵性因素。除此之外,教師也可給出一些比較實際的提升學習能力的方法的建議。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三年級課堂結構的優化是適應學生學習需求,也是遵循時代發展方向的。其在優化的一系列過程中自然是要遵循優化的先后順序,調整教學方式、教學結構的輕重緩急的。那么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師便可以從優化導入環節,優化教學過程以及優化評價模式這樣的時間先后順序,逐步落實基礎工作,著重中心工作,貫徹外圍工作,以實現小學數學三年級課堂結構的深度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海兵.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構建高效數學課堂[J].《學苑教育》,2012年21期.
[2]童曉花.讓數學課堂在智慧預設中有效生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