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園



在享有“青島后花園”美譽的古城平度,談到“原紅”這個名字,人們十有八九都能說上幾句,甚至還會侃侃而談關于她和她們創(chuàng)造的教育神話。
平度在哪兒?原紅是誰?
廣袤的膠東大地上,綿延起伏的大澤群山守護著這方美麗的熱土——平度,位于山東半島西部,歷史悠久。原紅,歷任平度市蓼蘭鎮(zhèn)蓼蘭中心中學教師、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教導副主任、平度崔家集鎮(zhèn)張家坊中學校長、平度南村中學校長,在英語界創(chuàng)造平度英語教學的“原紅現象”,在教育圈是同行心中的“薄弱校終結者”。她何以有如此影響力?
初見原紅,氣場強大。“圈粉”無數的她沉靜從容,談起外界諸多評價,她淡然以對,一笑而過。如今已是青島第三十一中學校長的原紅坦陳,深耕平度教育近30年,這里幾乎都是她熟悉和熟悉她的人,對古城鄉(xiāng)土人情的眷戀,對共同奮戰(zhàn)的教師干部的感激,對每個孩子永不放棄的期待,對教育事業(yè)的癡愛,都被定格在記憶的長鏡頭里。
眼中沒有差生的引路者
原紅自詡“為教育而生”。的確,她就是學生期待的立足生命成長、發(fā)現學生價值、愛滿天下的“好老師”。
1989年,原紅站上講臺,成為青島平度市蓼蘭鎮(zhèn)蓼蘭中心中學初一年級的一名班主任。初入英語教壇的原紅心里沒底,惴惴不安。
“我永遠記得入職第一天的情景。那天,我把學生檔案放在講臺上,在教室轉了好幾圈,不知道要講什么,很不自在。溜出教室,這里聽聽那里轉轉,偷師別的班主任。當不得不回到班級時,還是沒有找到‘老師的感覺。我在講臺上觀察每一個‘小豆豆。當我們目光交接,他們小臉漲紅,垂下眼簾忽而又用眼角偷偷瞄我,很是好玩啊!看到他們天真可愛的樣子,我心想當老師也不錯嘛。”對于青澀的職業(yè)初體驗,原紅念念不忘。
生活永遠是,也僅僅是正在經歷的這一刻。正當原紅為自己的發(fā)現而得意的時候,她看到了孩子們放在課桌上臟兮兮的小手,以及一雙雙怯生生、亮晶晶、滿含期待望向她的眼睛,這一瞬間觸碰到了她心底最柔軟的地方。看著看著,竟?jié)窳搜劭簦瑸槿藥熣叩呢熑胃杏腿欢?/p>
“孩子們叫我一聲老師,我就有責任引領他們走向生命的美好。用我所學,拓寬鄉(xiāng)村孩子的視野,喚醒其成長自覺。”骨子里做一名好老師、呵護每個生命成長的使命感指引她把教書育人當成感受幸福和摯愛一生的事業(yè)。
一支粉筆一張嘴。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yè),沒有理想,教育終究走不遠。扎根一線,經過多年歷練,原紅憑借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韌勁踏上“改薄改弱”的征途。
“不做趕潮人,只當逆行者”是原紅在張家坊中學崢嶸歲月里最好的精神寫照。
張家坊中學位于偏遠農村,生源吸引力不足,辦學質量不高,2005年被列入撤并學校名單。2012年,老校長到齡退休,剛剛援疆歸來的原紅臨危受命接任校長一職。“學校校舍陳舊,路面坑坑洼洼,墻體內外脫落,電路老化故障連連……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課堂教學還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原始狀態(tài)。北方冬月漫長,由于拿不出多余的經費買煤,教室冷如冰窖,很多孩子的小手長滿凍瘡。”舊時光里的一幕幕在她腦海重現。
同一片藍天下,如何讓鄉(xiāng)村娃有機會享有優(yōu)質公平的教育?面對即將撤并的殘酷命運,這所距離平度市只有50里的村辦初中該何去何從?談及學校當時的窘境,原紅陷入沉思:“比辦學條件之殤還可怕的是師生萎靡的精神狀態(tài)。”她為此憂心忡忡。
學校教育是什么?我們怎樣做才是對學生一生負責?原紅在心底千萬次地問,她深知撤并意味著學生向往、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的愿景將伴隨一紙決議化為泡影。
原紅是個實干派,眼前的困局未能阻礙她腳下堅定的步子,內心的責任感牽引她主動求新求變。“那天,我在辦公室找來兩個桌牌,寫下‘一日無為,三日難安,任重道遠‘學生無為,教育無力,任重道遠兩句話勉勵自己。即使學校只能生存一天,我也要拼盡全力守護它。”從這天起,原紅走上一條艱辛且純粹的拓荒之路。她認為,每個生命都有發(fā)展的無限可能。教師要尊重差異,激發(fā)每個學生的生命活力,讓每個生命都能舒展、自由、成長。
課堂的時間都去哪了?原紅在調研中發(fā)現,農村中學近80%的學生陪跑20%的學優(yōu)生,這些孩子處境壓抑,成長堪憂。“學生是活生生的個性鮮明的人,教育的起點、過程和終點是人的發(fā)展。”原紅意識到,轉變教學理念、建立正確的學生觀迫在眉睫。
“孩子就要有孩子的樣子。”原紅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力提升和生命成長的主陣地;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天性盡情釋放。她主張“常規(guī)+創(chuàng)新=無限可能+樂趣”,提倡一樣的事情不一樣的做法,帶動教師日常做出微創(chuàng)新、小改變。人生素養(yǎng)課、學生大講堂、文化早晚餐、校園集體舞……張家坊中學隨即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課堂成為生命的狂歡,教研成為教師的期待,成長成為師生的使命。“咱們條件雖然差,但有精氣神就行,敢想能做就行!孩子們在活動中雖然尚顯羞澀,但抬腿邁步就好,心靈覺醒就好!”張家坊中學教師開始了對“有字”和“無字”兩本書的創(chuàng)新研讀。
讓每個生命都舒展。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張家坊中學校園里有這樣一句話:“當我們歡欣挺拔茁壯時,千萬別忽略那些孱弱的小苗。”在原紅看來,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珍惜、愛憐和期待。
她的眼中沒有差生,對于角落里的孩子,原紅更加用心呵護,傾力提供最好的教育。學校提倡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困生刷存在感,點燃其生命之火。周末的創(chuàng)新作業(yè)有一項內容是自制教具,學校要求教師盡量使用學困生自制的教具。每每回想起那次聽課的場景,教師的點染,學生的變化,原紅都深感教育意義之重大。
一堂課上,數學老師一邊展示小吳同學用紙殼縫制的正方體,一邊說,“看小吳多么熱心和耐心,犧牲了周末休息時間,一針一線做出了這么好的教具,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感謝她的辛勤付出”。生平第一次得到肯定和表揚的小吳同學漲紅了臉,站起身來向老師深深鞠了一躬,咬著嘴唇,眸子里閃現著自信的光芒。
在張家坊,像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在從未擁有過的掌聲、贊美與感謝中,角落里的孩子體驗到了尊重和被需要的幸福,沉睡已久的心靈慢慢被喚醒,正向的人格力量得到激發(fā),由此按下了自我成長的加速鍵。
五十里的距離沒有成為阻礙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的屏障,原紅們用三年時間將瀕臨撤并的張家坊中學辦成了農民家門口滿意的學校。這里的人心齊了,優(yōu)質生源不斷回流,周邊學生也慕名前來就讀,家長滿意度在提升,市長工程得以落地,學校舊貌換新顏。2013年度綜合評估由全市倒數躍升為優(yōu)秀等級,2014年舉辦平度市讀書實踐創(chuàng)新活動現場會,2015年中考綜合評價榮獲全市第一名,原紅也成了“齊魯名校長”工程人選。她在張家坊中學創(chuàng)造的教育奇跡迅速傳開,家長們奔走相告,農民的孩子無須進城上學了,在家門口就能享有優(yōu)質教育。原紅用愛心與耐心為飄搖的船兒護航,撥正他們人生的方向,陪伴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快樂遠行。
舞動的青春。早在2011年,原紅就踏上援疆路,擔負起改薄任務。在喀什疏勒縣八一中學,她組織研發(fā)校本課程,設立“普通話日”,推進“雙語”教學,結合孩子們能歌善舞的特點,舉辦融合學科素養(yǎng)和主流價值觀的歌舞比賽……這些只是原紅抓課改的冰山一角。2012年4月,全國教育援疆工作會議在南疆召開,原紅擔任總策劃負責匯報,學校的素質教育成果豐碩,八一人見證了校園巨變。
南疆的日子樸素簡潔,冬日靜謐得讓人不由放輕腳步。原紅每天很早起床準備一天的教學工作,有一次連續(xù)三個早晨,她都發(fā)現操場邊有一個女孩用胳膊夾著充電迷你臺燈晨讀。原紅走到她身邊,詢問為何起這么早。從女孩不流利的普通話里捕捉到:她叫布威加古麗,想考內高班,到內地讀大學。初中之前,她一直在村里上學,不會說普通話,現在聽不懂課,也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很著急。“老師,我八年級了,看來考不成內高班了。”說著說著,布威加古麗緊閉雙唇哭了起來。原紅從孩子的眼神里讀出了未曾見過的渴望與堅定,欣喜又感動。
說不好普通話,南疆的孩子如何走出天山?原紅越想越心急。她立即安排援疆教師為布威加古麗補課,每天陪她做語言練習。有了老師的幫助、鼓舞,古麗的學習成績逐漸提升,普通話也說得越來越好,后來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北京昌平二中內高班,并順利考入了華中科技大學。
為什么原紅可以做到?光鮮的背后,是她全力以赴的大愛與擔當。在原紅看來,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去找尋自己的詩和遠方。教育是平凡的事業(yè),走進學生心靈,力量會變得無窮大。她深切地知道,做個好教師不容易,孩子的未來、家長的滿心期待使她下決心奉獻愛心,潛心教學,為教育事業(yè)添彩。
尋找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省思者
原紅把教書當作一場美麗的遇見。成為一個好老師,不僅僅要心中有愛,怎樣教書、哪種方法更實用是她始終探索的課題。
懷揣夢想、初出茅廬的原紅看到的卻是老教師“背不過、記不住就打”的教育方法和“學生動不動就要挨板子”的殘酷現實。
怎么才能讓學生輕輕松松學好英語?理想與現實的偏差讓熱忱滿滿的原紅有些迷惘。不過,她很快調整好工作狀態(tài),推陳出新,訂閱了《中小學英語教學》雜志,開始探尋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法。
一次偶然的機會,原紅在1989年第10期《中小學英語教學》上,看到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黎世法教授的“英語六課型單元教學法”理論,如獲至寶。當時資訊還不發(fā)達,沒有BP機,更沒有手機,為觸碰全國英語教學實踐的最前沿,她安排好教學工作后便奔赴湖北武漢求教黎世法老師。當原紅表明來意后,黎教授備受感動,還為她安頓好食宿。
“黎教授為我系統(tǒng)講解了‘六課型單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意義,還親自帶我去了他在寧波的實驗學校,真是激動、幸福。”原紅說,在外為期兩周的學習讓她真切感受到了做教師的樂趣,黎教授的言傳身教對她今后的教育生涯產生了深刻影響,從此,她大膽實踐,開拓創(chuàng)新,勇走科研之路。在蓼蘭中心中學的六年,她的教學成績、比賽成績總是奪冠,創(chuàng)造了平度初中英語教學的“原紅現象”。
“他們可能不知道我整天都在琢磨教學的事兒。”原紅笑著說,她戲稱自己是勤勞的小蜜蜂。1995年,原紅調入百年名校平度一中,繼續(xù)著她的激情科研。不冒進、不盲從,認真聽課、虛心請教,是她初入平度一中的主旋律。原紅鐘情課改,探索高效教學策略,開創(chuàng)的“高中英語分段式教學法”曾在全市推廣。原紅認為,英語與漢語之間有很多相通之處,從我們的母語習得中可以獲得不少教學靈感,說文解字概念法在教學中的應用讓她屢試不爽。“哪里會有犯困打瞌睡的?我的英語課堂是學生忙、老師閑、學習真正發(fā)生、學生生命舞蹈的課堂,每節(jié)課我都能真切聽到生命拔節(jié)的美妙聲音。”原紅始終堅守在教學一線,當了校長后也始終堅持任課,一直追尋并保持自己的特色,將學校課改推向深水區(qū)。
推倒圍墻敞開校門的拓荒者
教育不僅發(fā)生在課堂或校園中,也不局限于學幾門課、讀幾本書。 教育的空間究竟有多廣闊?在原紅的教師生涯里,有一個“推倒圍墻”的故事。
2016年5月4日,平度市南村鎮(zhèn)南村中學發(fā)生了震驚全國的“傷師事件”,教師罷教,學生罷課,事發(fā)十幾天,傷師學生和家長拒不認錯。當師道尊嚴遭遇挑釁,教育的價值引發(fā)了全社會的凝重思考。一片混亂之中,原紅頂住壓力,履職救火。
如何消除師生、家校之間的隔閡?怎樣把家長變成學校教育的“同盟軍”?尊師重教、崇尚文明何以成為社區(qū)共識?恢復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實屬當務之急。為此,原紅主張“推倒圍墻辦教育”,認為只有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結合,端正家長家教認識、提升家長自身素養(yǎng)和育兒藝術,才能發(fā)揮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進而扭轉社會風氣。
鑒于農村家長的特點,原紅摒棄了“舉辦家長學校”的老路子,轉而走進社區(qū),創(chuàng)辦社區(qū)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了社區(q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家風建設、公德教育、孝德教育、安全教育、法治教育、計生教育、致富教育八大模塊課程,讓南村鎮(zhèn)的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田間地頭學校的創(chuàng)辦,將農民家庭教育和致富勞動緊緊連在一起。恢復家訪,將1200余名學生分包給150余名教師,開展“百名教師訪千家”活動,并要求教師家訪時要做到“十六知曉”,尤其要知曉學生上、放學路徑及沿途安全隱患等。變革學生評價辦法,請導師把喜報帶到社區(qū),通過用大喇叭喊家長領取的方式擴大影響,激發(fā)家長配合學校工作的熱情。啟動“第三只眼睛看南中”工程,實行家長駐校制,邀請社會各界、黨代表、人大代表走進來,查找問題,規(guī)范管理。
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南村中學辦學質量迅速躍升至市前茅,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迅速提高,學校教育形象徹底扭轉。一次家長會上,沙梁村有位爺爺非要見見原紅校長。老人家說:“我一定要當面向原校長說聲謝謝。我有一對雙胞胎孫子要上初中,本來準備進城上學,現在學校好了,不用進城了,原校長給俺家一年省了4萬塊錢。”
在平度,張家坊中學和南村中學兩所學校的蛻變,讓原紅收獲了“薄弱學校終結者”的敬稱。
2018年2月,原紅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來到青島市李滄區(qū),擔任青島第三十一中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青島第三十一中學近幾年辦學質量每況愈下,又是一所前世輝煌、今世滄桑、未來可期的薄弱學校。”原紅再次挑起重擔,站在風口浪尖,迎接這場硬仗。
“城市的教師業(yè)務精良,能力水平高出農村教師不是一點半點。但由于種種原因,三十一中的教師卻似一盤散沙,有教無育,有教無化,氣氛冷漠。”初識三十一中,原紅便知這里又將掀起一場改革風暴。她清晰記得第一天入校的情景:校門口站著兩名值班領導,門內兩側有8個學生披著綬帶,共同迎接1200個小伙伴及107位老師的到來。每當有教師步行或開車入校時,8個學生都要九十度鞠躬,齊聲、響亮地喊“老師好”。她細細數計,一早晨下來,全校只有8名學生在門口極不自然地向執(zhí)勤干部問“老師好”,全校只有4名教師回禮。
三十一中的師生怎么了?這樣的情狀讓原紅心有戚戚,她認為必須建設能凝心聚力、凝神聚氣的學校文化,用價值追求將大家團結在一起。中國人獨特的“家”的情愫成為三十一中的最終選擇。以培養(yǎng)具有中國魂、世界心、天下情的未來人才為目標,學校圍繞“家文化”,研發(fā)多彩課程,研發(fā)“合樂課堂”,實踐“合樂德育”,開展音體美信勞教育,將學校建設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和事業(yè)樂園。學校實踐德育五化,即生活化、具體化、活動化、習慣化和課程化,杜絕教育空心化;提出“教育就是喚醒,教育就是引領,教育就是改變”的口號,主張鍛造卓越教師團隊。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培訓、研學、觀摩,研發(fā)、組織大中小型校園活動,改變每個師生的生命狀態(tài),激發(fā)其生命激情,追求為每名師生安裝生命永動機的教育境界。
“三十一中像個學校樣了。”學校周邊社區(qū)給予三十一中很高評價,學校辦學質量大大提高,小升初第一志愿報考者超出學位200余個。“改變原來如此簡單。基于規(guī)律,尊重天性,立足生命成長,走向價值引領,一定能辦好教育。我認為教育者就是辦學條件,教育智慧就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原紅說。2018年,她也收獲了教育的幸福,成為青島市第二批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
堅守初心敬畏生命的遠足者
原紅愛自己的教師,也愛自己的學生。從教師走向校長,原紅的角色發(fā)生轉變,但初心卻從未改變。
三十多年來,作為教育系統(tǒng)的一名“老兵”,原紅在路上邊思考、邊實踐:自己的教育哲學、教育主張和教育話語權是什么?帶給了孩子們什么樣的教育?
在原紅看來,學校教育是一種文明印記,是一種文化烙印,是一個不斷使人社會化和生命完整的儲備過程。教育就是當學生離開學校時留在身上的東西:或是知識積累,或是堅強樂觀的性格,或是抵御風浪、百折不撓的意志,或是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強健的體魄,等等。
她認為教育是一種詩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溫暖生命的過程。我們追溯教育的本質和教育的外在效應,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需要向內,讓教育回到每一個施教者的內心,在清明、澄澈的心境里獲得教育的智慧。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通過修煉自己的內心,不斷地增長智慧和充盈善心,成為更好的“人”。
她主張校長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要有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勇氣和膽識,更要有悲天憫人的責任心、求真務實的工作態(tài)度和將信念變?yōu)楝F實的卓越執(zhí)行力。面對各種辦學困境,原紅沒有退縮,緊緊圍繞“培養(yǎng)學生、成就教師、發(fā)展學校”定位校長工作,具化為“校長工作12345法”,創(chuàng)新進行校本化的薄弱初中教育改革實踐。她還總結出一條辦學哲學思維鏈:廣泛調研—深度思考—宏觀架構—微觀達成—總結反思再出發(fā)。她認為好校長要能夠創(chuàng)造教育空間,建立良好教育生態(tài),有專屬的教育邏輯、教育哲學和教育思想,是教育的行家里手。
原紅認為用教育搞管理和用管理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邏輯和方法論,她踐行用教育搞管理的理念,“基于規(guī)范的行政管理、基于規(guī)律的教育教學、基于人本的學校發(fā)展和基于未來的教育實踐”,一直是她發(fā)展學校的基本遵循。
天下教育是一家。來青島后,原紅積極參與青島支教島支教活動,每周都要培訓來自貴州、云南、內蒙古、甘肅等偏遠地區(qū)的校長。面對羨慕沿海辦學條件、帶著困惑前來求解辦學之道的校長,原紅總會請他們先思考三個問題:其一,當你走進校園,是不是能看到你的每一個孩子都掛著陽光般的微笑向老師問好? 其二,你曾經有沒有過把留守兒童的家長,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當中會跳舞會唱歌的請到學校來,讓他們了解學校發(fā)展的視野,校內外緊密攜手,推倒圍墻辦教育? 其三,假如現在配備上了國家級標準的辦學條件,我們能實現相匹配的教育質量嗎?原紅認為教育充滿詩情畫意,她鼓勵校長們做優(yōu)質教育的創(chuàng)造者、做優(yōu)質教育的享受者。她說,“我每天精力充沛,活力無限,笑容燦爛,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別人經常問我為什么,我仔細想了想,我的快樂來自內心對教育的執(zhí)念、一生對教育的堅守和一路因教育而擁有的收獲”。
原紅把工作和生活都當成詩。她用詩意的心境體悟教育的純真與快樂,用詩意的眼光捕捉每個孩子的鮮活,用詩意的情緒面對每天的美好相遇和出現的各種問題,又用詩意的方法舉重若輕,將問題化為無形。對于教育的未來,她滿心歡喜,滿眼燦爛,滿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