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廣


對學生假愛錯愛、重教學輕教育、教學目標應試化、教備活動形式化……如今,教育面臨一系列問題。為改變這種狀況,北京師范大學密云實驗中學探索實踐“本真教育”,推動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
理清發展現狀,確立“本真”思想
基于對學校發展情況的分析,北師大密云實驗中學集思廣益,通過教代會討論確立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勵志精進,明德求真。
“勵志精進”是北師大為學校校慶所題寫,既傳達了對學校全體師生的期望,也是學校辦學的精神追求;“明德求真”則提煉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立本求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既體現了學校對教育規律的追求,也是對“本真教育”內涵的不斷挖掘。
其中,“本”,意指根本、根基,固本守基,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真”,即規律、真實,守志正直,教育學生真做、做真。“本真”教育思想,體現了學校“做本真教師,育本真學生,辦本真教育”的辦學追求。
同時,學校以“敦品、勵學、尚美”為培養目標,旨在培養“品德高尚、責任擔當;習慣良好、學思有得;情趣高雅、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
在實踐中,學校通過本真黨建、本真課程、本真德育、本真課堂等,建設學生向往、教師幸福、社會滿意的學園、家園、樂園。
加強課程建設,踐行“本真教育”
實施校本課程,深化國家課程改革。學校依據高中教育“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任務要求,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主線,在“勵志精進 明德求真”辦學理念、“敦品、勵學、尚美”培養目標和“本真教育”學校文化體系的基礎上,形成四橫(人文與社會、思維與科學、藝術與健康、技術與實踐)、四縱(基礎型、綜合型、拓展型、活動型)“本真課程體系”,以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探索“課程育人”。各年級以學生培養目標和核心素養為主線,分別以“規范”“自主”“責任”為主題,形成分層要求的系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覺發展”的能力和習慣。
打造精品課堂,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學校優化課堂教學的系統結構,打造基于學科素養的生動思維課堂。課堂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探索“學科素養下的生動課堂”,以“師生生命和諧發展”為中心,堅持“整體把握課程,突出學科素養;有效設計學案,實施學案導學”兩個原則,將“教育價值、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諧統一,落實“情境問題、自主合作、展示評價、反思提升”四個環節,實行“自-互-展-評-測”,使學生參與展示交流、思維碰撞、評價檢測的過程。
第二階段: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導向,以學科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為邏輯線索,精心選擇學習素材,研究學生需求,構建學習情境,關注學生實際獲得,讓學生在積極、有序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技能,培養學科能力,達成學科素養發展目標,將生動課堂推向基于學科素養的生動思維課堂,完善生動思維課堂評價量表。
第三階段:推動基于學科素養的生動思維課堂向生動思維智慧課堂發展。教師熟練實施生動思維智慧課堂,運用大數據進行教學過程、學習效果、教學成績的精細分析,讓學生愿學、樂學、會學、學會,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思維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加強教學研究,形成濃厚教研氛圍。發揮教研組長的引領作用,打造先進教備組,形成教學研究的濃厚氛圍,提升教研組、備課組的教研質量。
教研組整體把握課程,突出學科素養,以《基于學科素養的生動思維課堂》學科子課題研究為主線,結合平時課堂教學的實際需求,研究學科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研究學科素養即學生思維發展素養的落實。在課堂教學的實踐、反思中,在各類教學研討會的推進中,在專家引領、觀摩學習的各類活動中,總結研究成果,真正做到以教帶研、以研促教、研有成果、教有突破,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加強德育管理,落實“本真教育”
細化分層目標,形成“精致型”校本德育課程。根據不同年級的分層德育目標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細化年級學段目標,設計系列德育主題活動,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評價的能力,取得精細化的分層效果。
落實“三自”理念,構建“自主型”德育活動。秉承“基于教師規范指導的學生自主發展”的理念,發揮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實踐的教育作用,加大學生自主管理力度,形成以團委、學生會為核心,以各班團支部為堡壘,以社團、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學生自主發展組織,加強黨、團校建設和學生干部的培養,并結合學校課程目標及分年級德育目標,充分利用各項資源,放手讓學生參與實踐,如學校運動會全部由學生自主承辦等。學生在“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覺發展”的實踐活動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責任擔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優化德育資源,建設“網絡型”育人格局。加強家長教師協會建設,創新“學生及家長接待日”活動,形成家校聯盟機制。加強社區共建工作,優化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立體式育人網絡。建設家長學校,完善學校、年級段、班級三級家長教師協會制度,全方位抓好學生思想工作和文明規范,形成“學校工作家長支持,家教困惑學校幫助”的良好局面,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補充,形成德育合力,加強育人實效。推進“學生成長導師制”工作,落實思想引導、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導的導師職能。
加強禮儀和傳統教育,培養“氣質型”實驗人。加強禮儀和傳統文化教育,開展“做品德高尚、情趣高雅的實驗人”系列活動,豐富校園傳統文化內容,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圍繞培養“品德高尚、責任擔當;習慣良好、學思有得;情趣高雅、身心健康的人”的培養目標,深入開展“美麗中學生”評選活動,培養“氣質型”實驗人。
加強隊伍建設,護航“本真教育”
筑牢師德職業底線,促進教師規范發展。加強對干部教師家風、教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的教育監督,通過糾風促正氣,推動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引領干部教師愛生敬業。
愛是情感的陪伴,需要時間的投入和榜樣的引領。為此,學校組織全體黨員教師堅持家訪,并在校內落實黨員對學生的“一幫一”輔導教師制,樹立“有學生的地方就有教師、有教師的地方就有干部”的管理理念。
愛是基于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嚴格要求。學校各年級每月開展一次“班級教導會”,教師們一起研究近期班級學生的發展狀況,落實導師制;德育處和班主任一起建立“學生發展檔案”,關注問題學生狀況。
愛的最高境界是把學生當作發展的主體,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明白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學校每月召開膳食委員會成員會議,收集學生就餐意見;組織學生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海選“學生最喜愛的教師”……
搭建“分類培養”平臺,促進教師持續發展。學校根據教師的具體情況和應具備的能力,分層要求,分期培養,為教師持續發展搭建平臺。一是促進“骨干期”教師的“風格”培養。發揮骨干教師和高級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龍頭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二是抓實“勝任期”教師的“升格”培養。開展非骨干教師評優課大賽評選活動,課后評課說課,以及年級內跨學科聽課評課等,促進非骨干教師“更上一層樓”。三是強化“見習期”教師的“入格”培養。加強對新教師的培養,提高教師素質。
加強教師專業培訓,促進教師快速成長。一是請教育專家開展講座,加深教師對“基于學科素養的生動思維課堂”的理解,提升教師教學素養。二是選派教師到外校觀摩研討,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建設內涵發展機制,完善發展保障體系。學校先后出臺《十三五發展規劃》《師德建設實施方案》《激勵績效獎勵方案》等文件,使制度成為教師成長的催化劑,保障教師內涵發展。同時,建立基于師生發展的激勵保障體系,如教師“評-聘-獎-訓”機制、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課程研發評價體系、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安全環境保障體系等,以此保障師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本真教育”為北師大密云實驗中學打開了一扇發展的大門,如今,已成為學校的品牌。今后,學校將繼續挖掘“本真教育”的內涵,尋找新的突破口和生長點,全面帶動學校教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品牌發展,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