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同珂 辛修喜
青島市城陽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是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全國校企合作先進單位、全國中小學德育示范學校、山東省規范化中等職業學校、青島市文明校園。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德育為先,探索出“以融立德”德育模式,推動學校內涵發展,辦學質量不斷提升:學生近5年代表青島市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38枚獎牌;學校在春季高考中連續3年取得突破,1000余名學生被濟南大學、臨沂大學等本科院校錄取。
建設德育“三大課堂”,教、學、做融合育人
發揮德育課堂的主渠道作用。構建“六育”德育內容教育體系,即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有理想信念的人;加強社會公德教育,培養有文明素養的人;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德才兼備的人;加強家庭美德教育,培養有愛心、孝心的人;加強個人品德教育,培養人格健全的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有工匠精神的人。同時,依據教學內容設計源于社會的“德育活動”與體現課程內容的“德育實踐”。如開辟第二課堂“楚門看天下”,利用富有感染力的圖片、音視頻,介紹近期國內外的時政熱點,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學生關心時政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發揮專業課堂的德育滲透功能。根據各專業特點,引導教師深入發掘各類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德育。例如:建筑專業課融入“質量、信譽、責任、安全”理念;汽修專業課融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7S管理理念;學前教育專業課融入“愛心、耐心、細心、責任心”理念;會計專業課融入“守法、誠信、公平、服務”理念。
發揮企業課堂的德育功能。引導企業深度參與立德樹人工作,把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中。頂崗實習期間,采取師帶徒的方式,要求企業安排一線員工,特別是勞動模范、道德模范、先進工作者等,對學生進行以敬業愛崗、誠實守信、精益求精、艱苦奮斗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強化職業紀律和安全生產教育。
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教育、管理融合育人
建立校企聯動機制。一是建立校企領導聯動機制。基于雙贏原則,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建校企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共訂立德樹人工作方案,定期召開碰頭會議、開展檢查督導,及時協調解決德育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建立校企中層部門聯動機制。招生就業處、專業部、教務處等部門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與企業行業技術專家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德育教材開發、教學設計、實習實訓和兼職教師選派等具體工作,合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三是建立校企員工聯動機制。學生在校期間,教職工要擔起教書育人之責,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風范影響、教育學生。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企業一線員工則要以身作則地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質量意識、紀律意識、環保意識、效益意識,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職業素質和能力。
建立教師培訓校企合作機制。一是建立教師校本培訓機制。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開辦培訓班,組織教師參與德育課題研究、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撰寫德育論文等,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二是建立教師進企業實踐機制。安排德育教師、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每5年必須累計不少于6個月,每年不少于1個月。教師直接參與企業的研發、生產、銷售、物流、宣傳等工作,深入了解企業對人才素質的需求,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建設文化育人載體,校企文化融合育人
發揮校園精神文化載體作用。學校融合傳統的“君子六藝”,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并結合現代工匠精神,凝練提出“融六藝,達四方”的辦學理念,秉承“尊重、責任、尚美、超越”的校訓,努力培育“文明、奮進、務實、和諧”的校風、“厚德、博學、嚴謹、創新”的教風、“修身、明理、樂學、崇技”的學風。同時,精心譜寫校歌、設計校徽、制作校服,建設具有職業特色的文化長廊等,以昭示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彰顯校本精神文化。
發揮校園活動文化載體作用。校園文化活動是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載體。學校融合企業文化元素,打造“十項品牌活動”——新生入校第一課、高中生八個好習慣、陽光學生禮儀養成、情融匠心黨建品牌、“融家義工”志愿服務、五級聯動技能大賽、技能過關考核、文明風采大賽、校園體育藝術節、學生社團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逐步養成文明守紀、勤奮向上、樂群敬業的良好習慣。
發揮優秀企業文化載體作用。學校注重引入企業的優秀文化和職業精神,在實訓室張貼先進企業的名言、警句和企業生產管理的規范、流程、紀律,在校園展示勞動模范、道德模范、大國工匠、創新能手、創業標兵和本校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跡,在潛移默化間讓學生感受榜樣的力量,助推學生主動按照職業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學生適應未來職場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
建設德育實踐基地,知行合一融合育人
建設校企合作德育實踐基地。學校與深度合作企業共建教學工地、企業冠名班、融創空間、學生社團、心理咨詢中心等校內德育基地,并依托對口合作企業,建設80余個校外實訓基地,把德育融入實踐教學,全方位錘煉學生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實現思想品德目標與專業技能目標的統一。
建設信息化德育宣傳陣地。網絡作為傳播信息的“高速公路”,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陣地。學校建設校園網,開設微信公眾號,設立“微美”隨手拍、“十個一”項目在行動、出彩人生、“情融匠心”微黨課等欄目,構建真、善、美的校園環境,在網絡信息滲透中立德樹人。
建設志愿服務德育基地。創建“融家義工”志愿服務團隊,充分利用學生專業技術特長,組織學生開展“三進”(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志愿服務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在為民辦實事、做好事中接觸社會、體驗生活、拓寬視野,培養責任意識、道德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