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玲
【摘? 要】文本鑒賞能力是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精神活動。這種精神活動,它既是專業人士的殿堂,也是每一個閱讀者,在每一次的閱讀活動中,都應該具有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語文課堂是鑒賞能力提升的主要陣地,學生作為最為廣泛的讀者,培養學生的文本鑒賞的意識與能力至關重要。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本鑒賞能力;閱讀活動
閱讀活動不僅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提升其性情,更能夠給人帶來極致的審美體驗,無論是“形神兼具、文質彬彬”的古詩文,或是“情景俱到,既細且清”的現代散文,皆能夠給人以文學上獨特的審美視角。而當前語文教學面對的主要問題在于如何引導學生以鑒賞的眼光和思維進行閱讀活動。因此,要想切實提高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閱讀必須做到“點”上,閱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種“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過程,到“點”就意味著抓住文本與學生之間的產生“對話”,力求實現對文本意義上的“再造”。基于此,我將從“語言探究點、思維探索點、情感共鳴點、閱讀擴展點”四個角度切入,具體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文本鑒賞能力。
一、語言探究點
卓越的文學作品,都從整體出發寫作局部,以各個局部構成作品的有機整體,表達主題。局部相較于整體,往往更富有意義,除了服務于整體外,更是作者獨特情感的表達。而所謂的局部正是我所論述的“語言探究點”。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著眼整體、準確鑒賞局部,準確地體會到局部語言特點,準確地體會到作品整體的有機性和主題意義,讓學生明白簡單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刻意義。例如:在教學“陋室銘”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升學生文本鑒賞能力,感受文章中“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首先,我會引導學生通讀課文,注重文章的字音和節奏,對文章的語言特點有整體的認知,之后,我會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局部入手,品析句子,如“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寫出了陋室的環境,通過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把它們寫活了,給人的感受不再是凄涼、荒蕪,而是生機盎然、幽雅的環境,流露出作者的喜悅之情。再如,“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彰顯了作者安貧樂趣之人生趣味。進而,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鑒賞文章的表現手法,比如,開頭的“起興”手法以及最后的“典故”的運用,都彰顯出文章語言上的精妙之處。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意義,而且有利于學生積累文學經驗,增強文化底蘊。
二、思維探究點
“思維探究點”是指在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具有抽象意義上的意象表達,旨在讓學生產生深度思考。眾所周知,優秀的作品從不缺乏關于人生、命運等抽象意義上的思考,而抓住這點,是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發展關鍵。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讓學生自主探究文本中過程中產生對文本意義的多元化思考,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例如:在教學“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一首現代詩歌時,為了讓學生深切體會詩中蘊含的道理,我會以開放式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展開教學。首先,我會以問題進行導入,引導學生思考“欺騙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話題,人們欺騙了你,你會感到憤怒、傷心、甚至失望,但如果生活本身欺騙了你呢?你會是什么感受?”從理性和感性雙管齊下,提升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之后,我會讓學生通讀課文,總結文章大意,從閱讀中尋找自己內心的答案。進而,我會結合學生實際,提問學生: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句話。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并從理性的高度深入分析過去、現在、未來對個人成長的意義和價值。
三、情感共鳴點
“情感共鳴點”,顧名思義,是指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產生意義上的“對話”。文本雖止于文字,但情感是無止境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嘗試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文章的孤立的個體,整合為相互聯結、有機統一的生活畫面,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背影”這一課內容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背影”作為主體在美學和倫理學上意義,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首先,我會讓學生通讀課文,找出文章中最令人感動的一處,并試著用語言描述被感動時的真實狀態,并圍繞這個點展開討論。比如,學生抓住父親為“我”買橘子的那一幕。之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由于什么原因讓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很快流下眼淚呢?”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進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總結作者另外“兩次落淚”的原因,從而深刻體會文章中表達的父親對兒子的萬般體貼;兒子對父親的真誠理解和感激之情。
四、閱讀擴展點
文本鑒賞應立足于文本本身,但也要著眼于課外,只有在廣泛閱讀和欣賞的基礎上,才能使自己的審美感受和體驗得到根本性提高。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文本展開深層次拓展,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閱讀交流活動,從而保證學生閱讀的深度和廣度,為鑒賞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完莊子的“北冥有魚”這一篇文章后,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莊子的思想境界,我會以“莊子”思想為話題,在課堂上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從莊子的政治、個人理想等角度展開全方位的探究,并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通過這樣的活動,從而讓學生對莊子思想的利弊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結語
在初中語文閱讀鑒賞中,要根據學生鑒賞心理的運行軌跡,立足于文本,逐層深入,往返流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去感知、去理解、去深悟形象,才能實現文學教育的優化效應。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具體采用什么教法,并無定論可言,只要是有利于學生思維和審美體驗的均可一用。
參考文獻:
[1]席斌來.深入文本倡導探疑提高學生鑒賞能力[J].教育教學論壇,2011(10).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