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晨
【摘? 要】初中歷史教師將信息技術和自己的學科教學進行有效融合之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對初中歷史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策略進行深入研究后,我們提出了創設教學情境、豐富教學資源和有效利用微課三種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技術;有效融合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將學生內心的需求考慮進去,學生才能夠變得積極主動起來,這其中就涉及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性格特征及其興趣愛好選擇合適的措施。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就是其中一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因為它能夠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好奇,好奇心就會督促著學生積極地進行歷史知識的探索,因而這一策略更適合應用于課堂導入環節。例如:在進行《鴉片戰爭》這一相關內容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可以利用學生對鴉片的好奇心使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為此,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鴉片的圖片以及人們吸食鴉片后的各種凄慘的場景。此時學生在強烈的視覺刺激中就會對鴉片以及引進鴉片的人產生憎惡感。接下來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林則徐虎門銷煙的震撼場景,這樣就能學生激發起強烈的愛國激情,他們此時就特別想知道有關鴉片戰爭的故事。這時學生已經順利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之中,后面的教學便水到渠成。
二、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信息素養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來源于課本教材。而課本所承載的內容是有限的,這也就導致了它無法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此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資源來豐富教學內容。但教師要注意的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需要向學生布置相關的任務,讓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處理信息并且獲取知識,進而在此過程中有效培養自己的信息素養,促進自我的發展。例如:在講授《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這一課內容之前,教師就讓學生去尋找有關孫中山題材的影視劇,并結合該課的書本內容簡單評價孫中山。教師則會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對孫中山這一人物建立起初步的了解,進而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三、有效利用微課,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學生在初次接觸歷史新知識的時候總是會產生陌生的感覺,這導致他們在脫離了教師的引導之后無法對其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有效的學習。由于初中歷史教師并不能隨時隨地為學生進行輔導,這樣信息技術就可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教師可以將歷史課本中重點和難點內容的講解制作成微課傳給學生。這樣,學生無論是在課前的自主預習還是課后的自主復習環節中都能夠提高效率。還是以《鴉片戰爭》這一課的內容為例,如果教師沒有在課堂教學之前向學生點明預習的重點,學生的關注點也許就會放在鴉片這一物品上面,進而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結果以及影響等知識沒有印象。如果這樣,學生就會白白浪費了預習的時間,也無法在課堂中跟上教師講課的節奏。因而教師可以通過微課對學生進行提醒,并讓學生去分析鴉片戰爭戰敗的原因。
四、結語
初中歷史教師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入自己的教學中,能夠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以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教學效果。這樣,學生就能夠在初中歷史的教學活動中真正有所收獲,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因此變得更有意義。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初中歷史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內容和信息技術的相關特點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尋求到兩者之間的融合點,并且能夠將之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張佳靜.論初中歷史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結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