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自然科學觀的反映,是對自然規律加以認識和利用的的方法論指導,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關于自然的根本性觀點。自然界也可以有辯證法,這本身就是符合科學精神的論點,而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必須加以重視和處理的文明表現形態。換句話說,這一文明的形式是在工業文明之后所必須經歷的社會歷史必然。由此可見,自然和社會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互相作用的兩個領域,必須要協調好二者的關系。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全面發展,就是未來社會該有的生存與生活狀態,本文利用自然辯證法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分析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要將二者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夠為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不竭的資源動力,人類文明也會實現永續發展。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 生態文明 社會發展
眾所周知,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用以闡述自然界和自然科學辯證法的一部偉大著作,雖然在恩格斯寫作過程中,一再向馬克思請教關于自然觀的問題,同時馬克思本人也是大力支持恩格斯關于自然辯證法的寫作的,只不過當時馬克思一直忙于資本論的創作,但這并不妨礙自然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部分的事實。它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和有關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戰略思想,而其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更是重中之重,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它關系到經濟可持續的發展的前途,因此,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方面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是把控著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而這一環的作用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陣勢。“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但相比之下,我們更需要綠水青山”,這二者矛盾嗎?在筆者看來,它們并不矛盾,只是發展路上必經的隘口而已,完全是可以和諧統一的,但關鍵在于找對問題,找準問題,而不是急于去求答案,問題找對了,答案自然要多得多。任何問題進行簡化,無非就是一個問題,一個關于“發展”與“保護”的問題,這是自始至終的一對問題,與其把它們看成一對問題,倒不如看成是相互聯系著的、共同發展的的一對不可分離的因素,而它們則都隸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辯證法在這里的運用就是要用聯系、發展、以及對立統一規律來看待人和自然的關系,這一味藥方雖在19世紀就已經開出,科時至今日,與時俱進仍然可以“診斷治病”。
自然界是人類社會起源的基礎,人類社會產生的物質基礎就是來自于自然界,按照達爾文的說法,人是從自然界中產生,并一步一步進化而來,人在進化為人的過程中是從自然界中不斷索取自身所需,順應“適者生存”,到后來的人類社會逐漸生成,作為生物的人類具有了社會性,才稱其為人。中國有句古話:“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確本該如此,更何況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向自然索取,這毫無疑問。自然辯證法在今天看來,就是要解決好這個問題的,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的論斷來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征服。進而更好更快地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從而用于更好的指導美麗中國的建設步伐。而如何用自然辯證法思想去有效的指引生態文明的建設,筆者認為,主要可從以下三點做起:
第一,創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
這種關系并不是一種敵對狀態,更不是爾虞我詐,而是像一種共生系統一樣,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說的再具體些,就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系。這種關系說起來簡單,可真正實行起來,并且做到身體力行是具有很大難度的,觀念的東西通常情況下是深入骨髓的,不會輕易改變,這一工作的展開自其訂立之日起,頗顯艱難險阻之困頓。在筆者看來,要想實現這種和諧共生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做到尊重自然規律。任何事物的運動都是有規律的,自然界也不例外,有其自己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有其自己的法則,這種法則不是人類所賦予的,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人類要做的就是尊重和遵守這種規律和法則,在一定意義上尊重是遵守的大前提。其次,要協調好科學技術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科學技術的進步固然是會推動經濟發展的,固然是會帶來經濟紅利的,固然是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可若要以犧牲自然為代價,這份代價未免顯得太過于沉重了,多年以后,于子孫后代該如何交代。相反,我們換一種思路,科技的振興反過來形成對自然的保護和合理開發,那這樣于經濟可持續發展豈不更能持久。馬克思曾說過:“哲學家只是想到該如何解釋世界,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改造世界”,如今我想應該再加上一句,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在保護中改造世界,這個世界在這篇文章中暫且定義為自然界。最后,應該讓廣大人民提高這種保護的思想意識,政策固然可以靠強制力進行實施,但是這不持久,真正的可操作性是讓政策深入民心,主動地接受。去農村地區進行宣傳,露天公益電影的播放,相關主題文藝晚會的開展,在這一方面毫無爭議是要與文化相結合的,這是一種總體性的體現,更說明了對自然的保護是一件系統的工程,在其中需各行各業盡心盡力,共建美好家園,始終秉記對自然的保護就是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的愛護。
第二,開展新能源建設,大力推進可再生資源的研發
毛主席講要實事求是,要踏實苦干,更要腳踏實地。問題有了,那就得找對策,時間是寶貴的,不能夠在重大問題上模棱兩可,猶豫不決,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制定出最優化的方針政策,這才是基本之道。民營經濟現在看來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的一處,不僅體現在就業率和經濟發展中所做出的貢獻,今后更應該在新能源等與此相關的設備生產方面做出更突出的貢獻,那國家在這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包括:在政策方面的利好、在稅收方面的支持等等。其次,除了企業的問題之外,起主導作用的政府要做好一個總體規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事實證明:政府的方針政策是可行的,是有成效的。在沿海城市的廣大農村地區,森林的保護工作做得相當到位,植被的覆蓋率明顯是增加了的,成片的森林在中國沿海地區蔚然聳立,這就是“金山銀山”。本來經濟的發展就可以通過其他方面加以促進,經濟轉型、產業升級這是大環境下所孕育的產物,也是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所達到的發展階段,由不得在此階段有所停留、有所顧慮,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是要經歷這個階段的,而誰在這個階段處理得好,未來的發展道路就會更加順利。當務之急,加快企業轉型,讓污染企業加速整治,不要害怕眼前的得失,因為未來的生態紅利是巨大的,而且,作為企業更應該有一種擔當,承擔起社會責任,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才能過走的長久,否則就如同大多數的中國企業一樣,如曇花一現,倏忽而已。
第三,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進步的主動力,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首先,讓人民意識到過去的不良的發展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已經對環境造成了莫大的破壞,現在要抓緊恢復與修復,樹立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然觀。像生活垃圾的處理要分類,現在農村的廣大地區實行垃圾桶分類處理工作,就是要做到讓老百姓有這種意識,所以把工作做到位、做到細致。像建筑垃圾的處理,農村河流的保護,都是各地要抓緊加以處理的棘手事件。觀念的改變太不容易了,所以要加強村民自治中的自我教育的環節,真正的將保護環境落實的實處,真正的做到身體力行。其次,要提倡綠色消費和綠色出行。做到到某地旅行,隨手帶走自己的垃圾,不要在名勝古跡上亂寫亂畫,對此相關部門可以加大罰款的力度,讓出行者始終保持一種綠色游玩的紅色警戒,當然這只是要提高廣大出行者的意識而已。共享單車的出現,盡管在管理上出現了諸多問題,可他確實為保護環境做出了巨大貢獻,既然這一出行方式的發明出發點是好的,那下一步是不是應該加強整治,讓這一綠色工程繼續發光發熱呢。降低公交的收費,完善公交車上的環境,讓乘客有更好的乘坐體驗,各地區開辟公交線路,減少乘公交車出行擁堵的情況,讓人們接受這種出行方式,實實在在感受到這種出行方式所帶來的便利,這樣對于環境的保護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再次,加快“雙氣”工程的覆蓋率,讓清潔能源進入千家萬戶,有的地方的相關調研返回來的數據表明:老百姓不愿意接雙氣的原因是價格太貴。那么如何降低價格,這是有關部門的事情,這個事情解決了,也就是老百姓的重大關切解決了,那自然這個工程就能推展下去了。最后,要提倡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個可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因為在當下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很多新奇事情的出現,人們總是愿意去嘗試,而這其中往往伴隨著對環境的破換,我想,在諸多工程中,這一條的推進是最慢的,也是最可靠的,因為這個問題一旦解決了,帶來將是整個社會發展觀念的改變,那影響將是巨大的。
今日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史無前例的深刻變革正鏗鏘前行,生態環境的科學保護理念也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尊重生活,尊重自然,健康的活著,做有意義的事。”在保護自然的道路上勢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具體到個人要身體力行,最重要的是保護環境這種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我們必須始終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始終以馬克思主義原理武裝大腦,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這一對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卻又緊密聯系的關系,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用實際行動去描繪一幅美麗中國的新畫卷,
【參考文獻】:
【1】許國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J].人民論壇,2019(09):54-55.
【2】吳啟迪.不忘初心 創新發展 面向中國自然辯證法事業的新時代——在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4(12):3-9.
【3】李潤虎.“中國自然辯證法智庫論壇”第一次會議綜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4(12):119-120.
【4】李本洲,李東升.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生態思想及其當代意義[J].理論月刊,2018(12):35-41.
【5】丘亮輝.自然辯證法在一些歷史的關鍵點上影響了社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8,34(05):100-105.
【6】陳偉.新時代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選擇[J].中國軟科學,2019(03):1-12.
【7】許國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J].人民論壇,2019(09):54-55.
【8】李娟.中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40年的回顧與思考[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9(02):33-42+158.
【9】張友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作為[J].紅旗文稿,2019(05):22-25.
作者簡介:鄒怡(1997-),女,漢族,籍貫:陜西省渭南市,單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