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高中的語文教學來說,它的教學目的不再局限于應對高考,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語文知識,讓學生掌握準確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能力,而語言文字是大腦思維的一種反應,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的教學當中,訓練學生的思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先對高中語文的教學思維特點與意義進行了分析與論述,并總結了幾點如何提升語文思維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教學;思維訓練
一、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意義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長久以往,高中生在學校應試教育的教學環境下,學生普遍出現了思維能力也差的現象,學生在對事物進行思考時,形成了固定的思考模式,在對待事物方面沒有自己的主觀思考,缺乏創新意識,無法將自身所學習到知識能力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無法通過學習來提升自身的能力,這使學生在畢業后,無法將學校中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當中。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缺乏著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目的不清晰,主要是為了應對高考;掌握的學習方法主要是對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這樣的學習模式無法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不利于學生綜合實力的提升。因此,高中的語文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必須注重改變傳統式機械的教學方法,通過豐富教學手段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樂趣,只有在興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去發散思維,通過思維的發散,學生能夠更好地去觀察和理解知識,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由此可見,鍛煉學生的思維在學生的整個高中生涯內都是十分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提升高中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二、高中語文的思維特點
(一)思維的廣泛性
在人的大腦當中,思維是最活躍的部分,人的創造和想象都是建立在思維能力的基礎上的,對高中生開始,高中生所接受的知識內容都是相互貫通,在互相理解和融合的基礎上共同進步的,因此,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中,對每一門科目而言都無法通過單獨學習達到學習效果的。由此可見,高中語文的學習是十分廣泛的,學生必須將所學知識結合起來,學會融會貫通,這就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不僅僅關注語文科目,發揮思維的廣泛性。
(二)思維的交流性
語言文字是語文科目的主要學習內容,而語言文字的載體便是思維。人在表達語言文字時,需要通過人腦的思維進行運作再總結出來的,語言文字作為人們交流的主要工具,可以從這里體現出思維能力具有交流性。交流是無處不在的,在高中語文的課堂上學生與教師也會積極地進行交流和探討,探討中出現的結果便是教師與學生不同思維作用后的結果。在討論中必定會出現意見不一致的結果,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自身的思維方式對自身意見進行闡述,在這個過程中不斷進行探討和研究,最終在思維上達成一致性的結果。學生也可以通過思維交流,對課本上的語文知識內容不斷進行挖掘和理解,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思考范圍,從而能夠培養學生多個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維的滲透性
語文學科的學習內容中,文章的字里行間都包含著豐富的意境,教師在對課本知識進行傳授時,需要飽含情感和激情,才能有效地帶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中描寫的意境,這樣還有利于讓學生集中精力跟著教師的思維去思考,更好地感受到文章的語言意境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心境。語文教學中強調思維的滲透性,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學習的熱情,還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如何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訓練學生的思維
現在有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鍛煉學生思維的重要意義,但如何有效地開展思維鍛煉,也是需要反復斟酌的,對此下文中提出了幾點對策。
(一)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想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必須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敏捷性的培育必須改變學生的定勢思維,通過引導使學生將自身的知識儲備充分利用起來,激發學生的聯想,培養學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能力,讓學生的判斷更有科學性和獨特性。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首先可以通過清晰的條理和簡練的語言切入重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亢奮思維。例如:教師在講解《邊城》這篇課文時,可以先切入文中多次提到的“唱歌”和圍繞著“翠翠幾次的哭泣”引發學生對故事的發展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課文中作者對人物進行刻畫和烘托環境時所采用的藝術手法,更好地品讀小說的情感。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同一個重點中心,讓學生找到中心點后開始展開思維聯想,從點到面,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找出更多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聯想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調動學生的敏捷性,能夠快速地對事物做出反應。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總結歸納的能力
歸納總結有利于學生完善一套適合自己的知識結構,更便于自主學習和課后的復習與鞏固。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擺脫依賴教師的習慣,學生要學會主動去理解知識內容,再形成一個結合自身理解且符合自身學習習慣的知識總結,通過自主總結的知識結構,能夠讓學生在腦海中對知識的整體脈絡更加清晰明了,還能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印象。對此,教師要訓練學生思維的關鍵任務便是要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地尋找課本知識內容的規律,將規律串聯起來,更有助于學生形成連貫性的知識脈絡。例如:在語文課本中,有許多魯迅先生的文章需要學習,那么學生可以按照魯迅作品的類別進行分類,再進行知識整理和記憶,這樣一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出現重復記憶的問題,使知識脈絡清晰明了,方便快捷地進行學習,提升學習的樂趣和效率。
(三)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創造性思維需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思維想象。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為學生提供想象的機會和空間,讓學生能夠跟隨課本內容充分發揮出思維的想象力,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知識,不再于賴于教師或參考資料。對語文這門科目來說,它與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便體現在它沒有標準的答案,在答案解析上,有著多個角度、多個反面的分析和解釋,語文的靈活變通性使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想法,不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困在框架當中,要通過尊重和鼓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要注重引導學生擅于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意識和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項鏈》這篇文章時,可以從文章的故事情節中看出主人公是一個典型的小資產階級人物,具有極強的虛榮心和享樂思想,但她在參加上流社會的活動中,因為丟失“項鏈”讓她背負上了慘重的代價。對此,按照普遍的思維方式來看,不少人會譴責主人公的虛榮,為后面背負代價感到報應所致。然而,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可以發現主人公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現實的道德品質。通過質疑和創新的思維,讓學生更全面地看到了事件背后的好與壞,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得到心靈的升華。
四、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作為一本獨具特色的科目,高中的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才能讓學生對語文的知識內容有著更好的看法和理解,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育,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在分析事物時可以從多個方面和角度來剖析問題,才能真正地實現語文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繼光.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J].現代教育教學導刊,2017(7).
[2]凡芳偉.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2017(18).
[3]胡建偉.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的思維訓練[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7(11).
作者簡介:潘行斌(1968-),男,江西南昌人,教育碩士,任教于江西師大附中,研究方向:高中語文。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