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梅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主要承擔者。教師教育的質量關系著基礎教育的質量和學習型社會的建立。但目前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現狀不理想,本研究主要從教師、學生、課程和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為探索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途徑提供依據。
關鍵詞: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問題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一 2020年)》強調:“加強教師教育,構建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教師教育體系。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培養模式,增強實習實踐環節,強化師德修養和教學能力訓練,提高教師培養質量。”①由此可以看出,教師不再是只有師范院校才能培養,師范院校的優勢不復存在。而教師專業發展問題也是目前教育界普遍關注的焦點。目前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情況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對教師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為探索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的途徑提供依據。
二、教師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教師是擔任著教師教育課程的講授和評價任務,因此教師的專業水平影響著師范生的培養質量。王雪在研究中發現教師在專業知識更新、專業精神和課堂教學方面存在問題。②他的研究發現教師的不注重知識更新,滿足于碩士研究生的知識儲備,并且課堂教學時缺乏激情。曾思遠在研究中發現教育學教師的角色職責認識不全,具體表現為在教學中沒有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師范意識,引導師范生正確地認識未來作為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同時認清教育學對于師范生的重要性。③
(二)學生方面
學生作為教師教育課程的承擔者,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能很好地反映教師教育的效果。從文獻和自己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在學習態度和職業態度方面存在問題。
在教師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發現,學生對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態度不端正。
和學生交流中發現,他們能認識到教師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但半數以上的同學表示缺乏興趣,有的認為有些課程太難,如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理論太多,理解不了,而且普遍認為理論對將來的職業幫助不大,而想學的某部分知識,如班主任管理,教學設計等內容聯系實際太少,沒有滿足學習期待。
在進一步的交流中發現,他們的職業態度存在問題。在問及選擇師范院校的原因時,半數以上女生更傾向于教師的職業優勢,如兩個假期,工作時間穩定,工作環境安全,工資有保證等方面。只有少數學生是因為喜歡選擇師范院校;男生的選擇更是受分數限制,表示如果有機會是不選擇教師職業的,即使選擇教師職業,也是準備考研,選擇高等院校的教師職業。
綜上所述,師范院校的學生在教師教育過程中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興趣低,教育信念世俗化。
(三)教師教育課程方面
課程在教育學中,它被引申為學習者的學習內容和進程,并可根據其來衡量
學習者的學習狀況和效果。④具體而言,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為了學生的發展而創設的所有教育影響,即為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教學內容及其結構和進程的綜合,包括為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而營造的學校環境和使其獲得經驗體驗的全部內容。
顧明遠指出:教師教育課程是指培養一個教師所需要的品德教育、知識教學內容以及教育實踐內容的總和。⑤ 本文中“教師教育課程”指的是在師范院校中為培養全日制本科、專科師范生所教授的“教育學科課程”或者“教師教育類課程”等,主要包括教育基礎理論課程、學科教學課程以及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本文將對教師教育課程的目標、時數、課程內容(教材)、課程組織形式(班級容量)等方面進行分析,查找問題。
首先是課程目標上存在著“重理論學習,輕教學技能訓練”。就某師范學院為例,教育學科課程開設的課程有普通心理學、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以及各學院開設的學科教學法。教師在講授課程時注重的是概念、原理、理論的學習和考核,沒有或很少相關技能的模仿和訓練。在涉及到相關技能知識學習時,以講代示范”、以講代練習,紙上談兵;或者有的教師把這部分教學任務回避掉。因此,在課程目標上“重理論學習,輕技能訓練”。也就是“重學術,輕示范”。
其次課程設置上表現為教學時數不足、授課時間集中。以某師范學院為例,教師教育課程從大一上學期開始分別為心理學、教育學、教育心理學。每學期實際授課周數為14-17周,每周2課時,共計28--34學時,任課教師按照教材內容講解明顯感到時間得緊迫,學生也覺得內容太多,講解過于粗糙,有的理論沒有弄明白。
再次,課程內容內容繁多,脫離實際,這是任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感受。以《教育學》為例,《教育學》包含教育基本原理,教學論的相關內容,還涉及管理論的基本知識。總體上給人以大而全的感覺。當學生面對以前未曾接觸過的新的知識領域時,更會感到無從下手,不知所措。
最后,課程的組織形式上表現為班級構成多,班容量大。由于是師范院校,學生數量較多,又由于近幾年的大學擴招,資源有限,因此教師教育課程的教學采取大班教學,有的甚至需要幾個專業合在一起上課。“教師少,學生多,合班上課”是目前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常態。
(四)考核方式
方式單一,缺少過程性評價是當前教師教育考核的最大問題。目前,大多數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是閉卷考試+平時成績。平時成績是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評價,既包括掌握程度,又包括學習態度,是一種過程性評價。但在實際的教學中,平時成績占的比例少(30%--40%),考核標準不統一,平時成績流于形式,僅作為約束學生考勤的手段。實際的考核是學生用一周的時間背背筆記。
在教師專業化和基礎教育改革得背景下,師范院校得教師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我們要立足于社會、學生和未來發展的需要,發現現行的教師教育存在的問題,才能為進一步分析其原因并制定改進策略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王雪.地方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實施問題及對策研究——以 H 省屬師范大學為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8
[3]曾思遠.師范院校教育學公共課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以 S 大學為例[D].石河子大學,2014
[4]袁鳳琴.教育學導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