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的英生
摘 要: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其中有無數種語言,彝語和漢語作為漢藏的兩種該語言,連接了彝族與漢族之間的溝通。兩種語言各有各的特點,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變,不斷交流,相互影響著。彝漢雙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語音以及語法當中。本文主要針對彝漢雙語在教學中的語法特點做出探究,提出合適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彝漢雙語;教學方法;語法特點
引言
彝族主要集中在中國的四川、云南、貴州以及廣西四個城市,彝語是中國使用人口數量較多的一種語言。彝語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演變與發展,在不同區域方言也不近相同。其中四川涼山的彝語就歸屬于北方方言,使用人口數量極多,分布的范圍也交廣。本文針對彝語與漢語語法上的特點進行探究,并對彝漢雙語的語法特點提出教學方面的建議。
一、語法特點的對比
(一)形容詞與動詞的重疊出現
中國漢語的使用習慣中動詞是可以重疊使用的,通常表現一種反復以及強調的語氣。例如AA、ABAB等,形容詞也可以使用重疊的用法,一般用來表示程度的加深以及主觀上的感受。例如:高高興興、灰溜溜等,而彝語中對這種重疊的用法就有不同的理解,他們認為這往往表示一種疑問。
在彝語的動詞中,動詞是用來描述人動作、行為、心里活動的詞語,主要語境中的意思需要通過語音的變化來判斷,更加能體現出疑問的作用。所以,在彝語中,動詞不能隨意重疊使用。彝語的形容詞中,對于人或事物的形狀以及性質、動作等狀態的詞語放在漢語中都是可以重疊使用的,但是在彝語中卻表示一種疑問的語氣。
(二)特指以及泛指在代詞中的應用
在漢語的表達中,除了各種指示代詞,還有部分的代詞也有特指以及泛指的作用,實際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涉及到的代詞種類也十分豐富。但是在彝語表達中,基本的代詞只有近指的“這”以及遠指的“那”,其余出現的代詞都能看做是這兩個詞語的衍生詞[1]。
(三)語法意義與變調相關
彝語與漢語在變調中的區別較大,漢語使用中應用最多的變調現象蘊含著輕聲、一聲變調。其中除了貼別的變調“輕聲”有些區別詞性以及詞義的作用,其他的一些變詞都是根據音節之間的變化而形成的,其中并無其他特殊語法含義。彝語就依靠單音節發音的一種語言,使用者通過不同的音調來判斷區別詞義。所以,音調在彝語中的變調作用重大,關系到語言使用不同含義的表達,主要有以下兩種表達特點:一是彝語中的單音節動詞從原本的低降調變為次高調,橘子的關系受到主謂關系的影響會變為動賓關系。二是彝語中的單音節詞使用重疊的方法來表示疑問語氣,而多音節詞表示疑問語氣時只需要重疊最后的音節,變調的方法與單音節類似。
(四)語序的問題
彝漢雙語的語法區別中另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語序問題,兩種語言語序的區別較大。漢語當中的語序往往是固定不變的,語序也是漢語表達語義的重要方式之一。漢語的基本語序為主謂賓,賓語連接在動詞之后。但是在彝語的表達中,他們更傾向于賓語放置于動詞之前,造成兩種語言在互相轉變過程中會有較大的差異。
二、彝漢雙語的教學策略
各個民族的語言都有自身的特色,這也是它們歷經上千年發展演變的結果。關于民族語言的學習涉及到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重任,理應得到重視,關于彝漢雙語的教學策略,主要有以下建議:
(一)結合彝語語法教學
彝語在少數民族語言中應用的范圍比較廣泛,而漢語則是中國的通用語言,兩者雖然是同一個國家的語言,但是其中的區別還是極為明顯的。彝漢雙語的語法特點差異性較強,現階段我國的彝族居住地都開始了彝漢雙語的教學,但是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語法學習的關注。兩種語言本身語法對比較為復雜,致使學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極易弄混語序,對語言的掌握情況不佳。涉及到后面關于變調的學習,學生更加難以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對語言的學習造成了較大的困擾。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兩種語言的語法差別上進行教學,在對比學習中,讓學生領會兩種語言的特點,提升彝漢雙語的教學效率[2]。
(二)提升教學的創新性
彝族的聚居區畢竟只有小部分人居住,需要開展彝漢雙語教學的地區范圍不大,造成彝漢雙語教學使用的相關教材是多年前編制的,沒有根據時代的發展以及語言的變化做出相應的修改、調整,導致教學上缺少一定的創新性。按照我國相關規定,教育教學中應用的教材應該五年一次更新,但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教材難以達到相關標準。所以,為了保障彝漢雙語教學的高質量進行,需要對教材記性修訂,適時的增加相應教學板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另外教師也可以結合當地的教學設備情況以及環境,增加一些電子教案,借助計算機技術可以增添彝漢雙語教學上的趣味性。教師自身也需要有不斷提升專業教學能力的意識,在語言教學中應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構建語言環境。一方面可以隨時更新相關的教學知識,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添加相關的多媒體素材便于學生理解彝漢雙語兩者學習上的特點。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彝漢雙語本身之間的練習緊密,在學習當中也有一些互通的地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兩者之間的練習與區別,強調兩者本身的語法特點。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同時語言教學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時代不同的發展特點,相關語言的教材內容應該不斷創新,提升彝漢雙語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則富榮.管窺彝漢雙語教學的語法特點及教學策略[J].快樂閱讀,2015(18).
[2]撒莎.彝漢雙語的語法特點對比及教學啟示[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2(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