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紅巖
作為一名教師,要想上好課,完成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備課、備好課、備精品課是一個必要條件,也是作為一名教師成長為優秀教師必由之路。學科的基本素養、育人的發展方向、教學的科學方法以及課程的設置理念等都滲透在備課的每個環節。
作為學校的教育管理者,如何能通過有效的管理、科學地考核促進教師備課,避免備課是為了應付檢查的怪圈?始終是一個沒有權威定論的話題。在基層學校教學實踐中,督促檢查備課的方式和評價標準呈現多樣化,但似乎至今沒有一種評價和考核方案,能讓絕大多數一線教師信服和接受。
一、通過跟蹤課堂教學促進抓地理備課實效化
教學實踐中,教導處應該是負責教學常規檢查的主要機構。教導處的職員受數量和學科的限制,不可能對所有學科有必要的了解。因此在定期檢查備課中,往往會用有形的標準去衡量教師的備課質量和完成情況。比如備課全不全?及時不及時?書寫的數量多不多?認真不認真?有沒有課后反思或者二次備課的痕跡?等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受考核標準的影響,老師們就會朝著備課及時、頁數較多、書寫工整的方向努力。同時,教師們心中的困惑就產生了:是不是備課寫得越多、書寫越工整就好呢?
很顯然,不是。比如有的教師。雖然他不一定書寫備課,或者書寫備課比較簡單,但是他散步、睡覺、看電視、外出旅游等都在用心采集地理信息,在思考備課、在推敲方法。對于地理教師,看《地理●中國》做筆記,游名山聚落思人地關系,觀風俗民情悟人類智慧,所以要想實實在在抓備課,就應該多深入課堂,從課堂教學中察看教師是否備課?備課是否充分?有多少創新?等等
不能為檢查備課而去檢查備課,否則會導致教師為了完成備課而去備課,那樣備課就是去了應有的意義。
二、電子備課和手寫備課,只要用心思考都是有效備課
隨著教學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電子備課應運而生。電子備課有以下幾個優點:1、節省大量的書寫時間,老師們可以去閱讀、學習、健身。2、共享集體智慧,把課程標準、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課時分配以及主要的教學方法凝固下來。3、上網瀏覽借鑒同一課節不同地區不同教師的備課思路和創新方法。4、便于二次備課,實現備課質量螺旋式上升。5、有利于老中青教師的傳幫帶。
但是電子備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在節省教師手寫的同時,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熟悉程度會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有的老師由于不同原因會因有電子備課而忽略備課。等等
所以,采用何種形式的備課還應根據學校教師的實際情況而定,比如對于教師主動備課已成習慣的學校,對于年齡相對成熟的老師等都可以采用電子備課形式。不管什么形式,備課必須用心思考、不斷積累、反復推敲、勤于實踐。
三、精品備課是提高地理備課質量的有效途徑
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必須走精品備課之路。如何才能有效打造精品備課呢?首先,要利用集體的智慧。在集體教研過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主備,又有合備,這樣在備課知識和能力培養的方向、原則上形成共識。其次,國家課程校本化,即每一位主備人努力將學校、社區以及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現象有意識地轉化成教學資源,在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有用的地理方面多下功夫,讓備課有學校特色、有鄉土味。再者,創造或利用各種平臺,讓老師們進行公開課,將精品備課接受一次次實踐檢驗和完善:是否符合學生學情?是否促進學生發展?課后聽取同學科或不同學科教師的建議進行完善,才能初步形成精品備課。這樣的備課經過幾次輪回,才能逐漸形成不同層次的精品。
學校的組內公開課、國培培訓班、優質課評選、同課異構比賽、外出送教下鄉等都是有效的平臺,讓老師們集體備課、集體聽課、集體評課。在公開課中大家用心了,備課自然就會產生會多亮點,促進教師思考和提升。比如有的地理教師擅長手繪地圖,有的地理教師擅長勾勒地理知識結構,有的地理教師勤于生活地理拓展活動設計,等等。
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很有效的課程設置,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喜歡地理、觀察世界、學會分析、懂得合作。比如讓學生察看臨汾小西天周圍的地理環境,觀察黃土層和鵝卵石的結構,思考:黃土下面的鵝卵石怎樣形成的?黃土層從哪里來?雨水進一步侵蝕會形成怎樣的地貌?侵蝕的黃土去哪里了?教師的問題會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推測。因為由果及因的推測能力也是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一項技能。
比如:讓學生走進古民居,去觀察民居的建筑技術,去思考各種設計背后的人文含義,去理解古民居承載的地理信息等等。學生們只有發自內心讀懂了民居,才能理解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之間相互影響、因地制宜、和諧相處的辯證關系,才能真正地熱愛民居、敬重古代人民創造的智慧,才能行動起來宣傳和保護歷史的書頁。
四、研究性學習要體現研究性和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往往作為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開設。因為它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活動性,是學生拓展學習視野、培養實踐能力、形成合作品格的重要方式和途徑。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要緊緊依托課程標準,充分挖掘當地的隱性教學資源,根據學生的發展目標科學設計。讓學生利用假期空閑時間,帶著課本上學到的知識,以團隊的形式走出校園,去感知自然、搜集資料、綜合分析、表達成果。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了更多的興趣,才能達到愛學習、會學習、學習好的目的。
比如,讓學生試畫從家到學校的示意圖,讓學生分析購房選址的影響因素,觀察生活垃圾的種類和處理方法等。這些研究性學習看似簡單,實際上對學生而言不那么容易完成。它可以將學到的地圖知識得以應用,將光照、噪音、交通、學校、醫院、超市以及房價等因素綜合分析,從而有效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綜合分析的意識和能力。在完成活動過程中才能有效形成主動探索、相互團結、因才分工、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
五、地理教師要不斷增加自身“地理味”
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地理教師,單憑課本上的知識遠遠不夠。要讓知識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教師必須胸懷天下的地理信息、地理事件,及時收集國內外的大事要事,自己要養成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的習慣。我們可以通過我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成就了解各國地理環境,關注局部地區的戰事思引起考戰爭的原因,收看《地理中國》《航拍中國》《鄉愁》等電視頻道了解各地自然地理和經濟形式,閱讀《中國國家地理》了解各地風土建筑的自然原因等等。
分析能力和綜合意識,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地域性和整體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多事件的實踐和培養。
歸根到底,要想做一名地理名師,就要不怕辛苦,立志高遠,不斷學習,日積月累,歲月的悠久才能沉淀出正宗的地理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