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莉莉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對策。方法:通過回顧性分析在某院心血管內科治療的100例患者臨床資料,總結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防范對策,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對比觀察這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與差錯事件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實施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能顯著降低護理不良事件及差錯事件發生率,提升護理質量與水平。
關鍵詞:心血管內科;護理;不安全因素;防范對策
引言
心血管疾病具有多樣性的特點,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早博、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猝死、心絞痛等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還會造成患者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推進,醫院十分重視“以人為本”理念的應用,在為患者進行醫療服務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人”在護理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加強人性化醫療服務建設。在為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加強對護理不安全因素的研究,發現存在與護理中的安全隱患,并及時的做出處理,加強對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有利于提高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的安全性,從而有效地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從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某院心血管內科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次實驗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義,自愿配合。觀察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為(65.19±1.28)歲;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44~77歲,平均年齡為(65.36±1.4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調查方法
通過本院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所有患者的不安全因素進行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為100%。通過調查發現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為:環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護理服務態度及水平、管理因素等。護理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具體包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具體方法如下。(1)制定并完善護理工作管理制度,對各項操作標準和工作流程進行嚴格規范。(2)重視醫院環境建設。患者在入院后,由于對醫院環境的不了解,會產生陌生感,會影響患者的依從性,護理人員在護理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為患者介紹醫院的基本情況,還需要為患者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在衛生間,應該鋪上防滑墊,避免患者因為濕滑而摔倒。檢查患者病床的護欄是否良好,發現問題及時的做出處理,降低患者的墜床率。護理人員應該為患者講解住院期間的注意事項,降低安全風險。(3)心理護理。護理人員積極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告知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治療過程以及預后情況等,使患者對疾病增加了解,并了解患者心理上的問題,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及時溝通,排解患者不良心理,使患者更配合治療,達到最佳的護理效果。(4)加強PDA的應用,提高工作質量。近年來,個人數字助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個人數字助理(PDA)不僅可以搜集信息還可以分析和處理信息,有效地提高了臨床護理工作的效率。另外,護理人員使用PDA進行臨床護理工作,還可以加強核對,從而提高護理工作的準確性。(5)改善護理服務態度,增強服務水平。定期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培訓,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改善服務態度,促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始終保有熱情;加強專業操作技能、護患溝通技巧、法律與安全意識培訓,使其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溝通技巧,提升法律意識,使其知法、懂法、守法,盡可能避免發生醫療糾紛。(6)加強管理和監督工作。管理人員需要對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監督管理,鼓勵其提出合理的意見,及時對管理措施進行改進,從而對護理工作進行規范。(7)實施安全防范。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記錄并收集患者臨床資料,找出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原因和類型,并制定相應的預措施。(8)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梢越Y合醫院的具體情況,在心血管內科里開展專業知識培訓講座,為部分缺乏專業素質的護理人員,提供學習心血管內科護理專業知識的機會,組織護理人員積極參與,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從而提升護理工作的質量。另外,心血管內科還需要合理安排護理人員的工作,從而提升護理工作的效率。
1.3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及差錯事件發生率。
1.4統計學分析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中出現2例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1例差錯事件,差錯事件發生率為2%;對照組患者中出11例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2%,14例差錯事件,差錯事件發生率為28%,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及差錯事件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心血管內科是臨床中一個重要科室,在護理中發生不良事件與差錯事件的發生率很高,這給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增加了一定難度。加強對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安全隱患的研究,制定防治心安全隱患的對策,有利于提高護理的質量,從而促進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本研究表明,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環境因素、患者自身因素、護理服務態度及水平、管理因素等,針對不安全因素對觀察組患者實施了有效的防范對策,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護理不良事件及差錯事件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取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能大大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心血管內科護理工作中,通過實施不安全因素防范對策,可明顯減低不良事件及差錯事件發生率,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從而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值得臨床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徐敏.心血管內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3):121-122.
[2]王艷紅.心血管內科護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01):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