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敏
《語文課程新標準》中特別強調,語文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師生雙方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誘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個體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必須牢固樹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意識。使教學雙方在和諧的氣氛中實現心靈的溝通,以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誘導學生進入主體角色呢?筆者認為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
一、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學習的激發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這就意味著,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為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誘導學生進入主體角色,把學生推向積極參與,勇于表現的主角平臺。蘇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藝術》一書中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種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的忘記。上課是兒童和教師共同勞動,這種的勞動的成功,首先決定了師生間的相互關系。”只要用積極的,肯定鼓勵的態度面對每個學生,營造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他們豐富的想象,開闊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愛好,在教師的有效引導下,就會上升為自覺的學習意識,學習行動,進而逐漸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地創設具有激發性的教學情境,去誘導,激發學生的潛意識,才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一顆靈動的心。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運用有聲有色,有情有趣,新穎別致的教學方法開講。如做游戲,唱歌,扮演角色,觀看多媒體圖像的方法導課,增強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求知的激情,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如果教師能把學習內容的確定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激發他們求知欲望,必然激發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和學習熱情。《醉翁亭記》是一篇傳統佳作,但學生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有一定的困難。在初步感知課文后,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你最喜歡課文的哪部分?請你認真讀讀,細細品味,并說明原因。這樣學生就能聯系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根據自己的興趣,去自主的選擇,從而誘發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內驅力。那么學生會學的認真,讀的仔細,并且對文章進行自主體驗,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將著力點放在了激發學生自主體驗文本的過程中,認真思考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活動,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從老師處得到幫助。使學生以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通過視聽,感悟,在理解所學內容的基礎上創造性的運用語言知識。同時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在活動中得到發展。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教法,但都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始終保持樂觀的學習態度,輕松地獲得了知識,讓他們自覺不自覺的充當了學習的主角,發揮主體作用。
三、根據教材特點,通過教法滲透學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變學會,為會學,誘導學生進入主體角色。現代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知識,我們要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會學”了,就想學了,愛學了。從而體現了葉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是為了不教”。為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堅持實踐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即課堂絕大部分教學活動要以語言實踐為基礎,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的主體積極參與來的完成知識的教授。可以采用提示,注意觀察、發現、分析、總結等方式進行,教師要有意識的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悟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上述過程中,使他們在科學的思維方法上也得到鍛煉。
四、鼓勵學生大膽的參與,勇于質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教學中,學生的質疑是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向老師拋出的“彩帶”。它既可成為教師提問的外延擴展,有具備教師提問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提供直接的切入點和最及時的契機。并且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質疑是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要重要”。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題,使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這樣才能保持學生的創造力,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要積極誘導學生進入主體角色。要最大限度發揮學生自主性、積極性,鼓動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學習。作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主體驗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把教本變成學本,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思維活動得到切實的發展,個性不斷得到張揚,各種能力也會逐漸得到提升。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寫.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