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華
摘要:隨著媒體技術和傳播方式的革命,傳統圖書出版行業僅以紙媒圖書作為自己的產品線已無法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傳統圖書出版單位開始嘗試融合媒體出版的新路徑。本文對近些年圖書出版行業在新媒體領域的探索進行整理研究,探討目前融合媒體出版的發展趨勢并從圖書編輯的視角提出圖書編輯在融合媒體的革命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融合媒體;新媒體;出版
進入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電子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給人們的讀書求知和生活娛樂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對于傳統出版業來說,百年前有線廣播和后來無線廣播的出現是第一次沖擊,它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信息渠道的唯一性的認識。人類掌握科學技術知識和進步思想的需求就是信息知識需求,人類把知識信息轉化為生活本領,適應并融入現代社會的過程又被稱為閱讀。正是這種文本的閱讀需求拉動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分配和交換,并使其日益豐富化和規范化,從而形成滿足閱讀消費需求的產業,在如今的網絡數字時代大背景下,滿足人的閱讀需求、為人的閱讀行為提供服務的“閱讀產業”內涵已經得到極大的豐富,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出版業、印刷發行業、廣播影視業外,教育培訓業、信息知識服務業、閱讀社群組織等行業也在閱讀產業領域占領了重要地位。[1]
新媒體的出現正在對社會進行媒介化的革命性“重望”新媒體已經不僅僅是一個信息傳播的載體,而是具有:連接性、滲透性的中介性力量,通過高卷入的方式重塑社會。盡管新媒體的高風險讓世界感到不安,但是新媒體所帶來的利益實在誘人,從而出現了新媒體在新技術驅動下的躁動式發展。[2]
目前我國的出版業在融合媒體出版方面尚處于嘗試轉型階段,許多出版社都在融合媒體出版的道路上量力而行地探索出路,根據近幾年的積累觀察,圖書出版單位的融合媒體探索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將既有資源投放至成熟的第三方平臺
圖書出版行業經過幾十年甚至有些老牌出版社經過上百年的耕耘積累,擁有了大量的專業知識庫存,但是出版社所積累的庫存信息長期以來與讀者日益增長的求知需求無法精準匹配,讀者不能僅通過書籍名稱判斷內容是否能夠精確滿足自身的需求,造成出版產品無法精準投放至目標群體。
第三方新媒體平臺渠道成熟但內容匱乏,傳統圖書出版單位內容豐富但渠道薄弱,雙方自身的困境正好可以依托對方的資源來謀求破除困境,持續發展。此外,近些年來有聲讀物隨著人們生活要求的改變,受眾群體也在不斷擴大。在2017年有聲閱讀40.6億元的市場規模中,音頻媒介綜合類知識付費服務就貢獻了10億元的收入。[3]面對有聲閱讀巨大的市場紅利,越來越多的出版單位將自己的出版圖書以有聲閱讀的方式在第三方平臺上進行傳播,進而將用戶引流,盤活線上線下的讀者資源,為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受眾基礎。
二、以既有資源為基礎自主開發新媒體平臺
很多傳統出版單位在自身的歷史沿革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產品特色,其內容的專業化程度很高,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他們在專業出版領域內的權威性很高,基于這種獨家優勢資源,這些傳統圖書出版單位可以自己開發新媒體平臺進行產品內容的線上獨家投放,面向與自己的產品精準匹配的受眾群實現垂直營銷。
“籍合網”這家門戶網站是一個基于古籍整理與數字化的知識及服務平臺,由中華書局下屬的古聯公司負責開發和運營。籍合網鼓勵大家線上協作,以“眾包”的方式來整理和發布古籍,實現全流程數字出版。這款產品的特點在于除了將讀者資源和作者資源整合為一個受眾群體,這樣作者的作品更符合讀者的需求,讀者的需求能得到最大化的滿足。出版社作為知識內容的提供商,是數字化時代信息產業鏈條中重要的一環。數字技術使常規知識內容從稀缺變得充裕易得,并且趨于免費使用,這給圖書出版業帶來很大的挑戰。
三、在成熟新媒體平臺上自主發布碎片信息
在“互聯網+”時代,社會的信息傳播和輿論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相較于傳統的系統論述性紙質出版物,數字化、圖像化、碎片化的信息服務模式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這種社會發展趨勢倒逼了傳統出版行業順應時代需求,不少出版單位申請開通了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服務賬號,在這些平臺上自主發布與自身產品相關的信息。其中既有直接宣傳圖書產品的營銷軟文,也有通過傳播圖書中的信息內容來擴大自身影響力的推廣文章。[5]
四、結語
出版業的發展既離不開內容建設,也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有力推動。技術和內容同等重要,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使產業高速發展。當前信息網絡技術日益發達,出版業需要樹立借力意識,充分借助已經成熟的技術,彌補自身的技術短板,在融合媒體出版的道路上持續探索,開發更多新的路徑和產品。
參考文獻:
[1]黃曉新.重構網絡數字時代的閱讀產業[J].出版發行研究,2019,3:1-1.
[2]劉瑞生.在“不安”與“躁動”中的“重塑”與“激戰”——全球新媒體發展態勢解析[J].出版參考,2019,3:46-48.
[3]2017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EB/OL].(2018-04-13)[2018-09-13].https://www.sohu.com/a/22820772 5 99957183.
[4]張慧兵.“互聯網+”下編輯工作的延伸:出版社微信編輯與傳播研究[J].山西出版,2018,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