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 秦峰
摘 要:花鼓燈是傳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種以舞蹈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是一種比較完整系統的民間藝術形式。隨著現在社會的快節奏,雖然傳統戲曲還守在扎根的土壤里頑強存活著,但由于受流行文化的沖擊,因為年輕演員的流失,正面臨傳承發展后繼無人的尷尬危機。
關鍵詞:花鼓燈;傳統戲曲;傳承發展
(一)調查背景:2019年6月,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聯合組織開展2019年“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此大背景下,2019年7月11日,滁州學院音樂學院赴蚌埠市非遺花鼓燈調研小分隊在國家一級作曲、滁州學院特聘教授晨見老師的帶領下,在蚌埠市正式開展暑期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的主題為了解花鼓燈的歷史、考察花鼓燈的現狀、以及展望花鼓燈未來的傳承。通過采用參觀、采訪和參加與花鼓燈相關的活動的形式去更好的,更豐富的去完成本次暑期實踐活動。
(二)調查目的和意義:
活動目的:
1.走進非遺,考察花鼓燈的現狀,了解花鼓燈的發展軌跡,并對花鼓燈多年的發展軌跡進行梳理——以此讓我們更直觀的認識到花鼓燈的由來與發展;
2.由于當代青年對花鼓燈這一非遺物質文化的認識不夠充分,因此此次調研本著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讓當代青年對非遺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
3.調查花鼓燈發展中遇到的社會問題,比如傳承區域較少,有地域局限性等;
活動意義:
1.立根于中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發掘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魅力。
2.引導當代青年大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了解花鼓燈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
3.豐富和深化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進一步使非遺與我們走的更近。
4.有利于提高學生開展課外實踐的能力,提高花鼓燈的社會知名度。
二、調研采訪對象
(一)蚌埠市文化館非遺辦公室相關人員
(二)國家級非遺花鼓燈傳承
(三)蚌埠市博物館相關人員
三、調研方法
(一)采訪:1.采訪花鼓燈傳承人---了解花鼓燈的歷史及現狀
2.采訪非遺辦公室負責人---了解國家非遺花鼓燈傳承人情況
(二)參觀:參觀蚌埠市博物館---更加深刻清晰地認識到花鼓燈的歷史由來及發展
(三)學習:學習花鼓燈的動作---親身體驗花鼓燈的藝術風格和肢體語言,也更加直觀的體會到花鼓燈的美妙之處。
四、調查過程
2019年7月11日,滁州學院音樂學院赴蚌埠市非遺花鼓燈調研小分隊在國家一級作曲、滁州學院特聘教授晨見老師的帶領下,在蚌埠市正式開展暑期實踐活動——此次活動的主題為了解花鼓燈的歷史、考察花鼓燈的現狀、以及展望花鼓燈未來的傳承。通過采用參觀、采訪和參加與花鼓燈相關的活動的形式去更好的,更豐富的去完成本次暑期實踐活動。其主要內容包括:
7月11日,在蚌埠市文化館采訪了國家一級編導趙新盟老師、國家一級舞蹈編導、國家級非遺花鼓燈傳承人婁樓老師、蚌埠市非遺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朱延鳳女士。首先朱主任向我們介紹了蚌埠市花鼓燈的傳承人情況——國家級傳承人有4人,省級傳承人11人,市級傳承人79人。隨后趙新盟老師系統的向我們闡述了花鼓燈的三個特性:人民性、地域性、時代性;趙老師尤其強調花鼓燈的時代性——花鼓燈的動作、鼓點、服裝等都會隨著人們的生活以及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緊接著婁樓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花鼓燈具有代表性的三個主要流派——馮派、陳派、鄭派,并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各個流派的動律特點,親自為我們示范各派的代表性動作。最后,幾位老師也對我們年輕一代提出了要將花鼓燈傳承下去的期望。
次日在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蚌埠市博物館顧問郭學東先生和晨見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重點參觀了蚌埠市博物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在兩位老師的耐心講解下,我們學習到了很多與花鼓燈有關的淮河本土的音樂文化,如泗州戲、衛調花鼓戲、五河民歌等。在展廳內,我們通過展品直觀的感受到了花鼓燈不愧是漢族民間歌舞的典范。蚌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對展現蚌埠市優秀傳統文化歷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7月13日,我們和晨見老師一起旁聽了蚌埠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祭紅老師的花鼓燈教學課。在課堂中,徐老師及其學生們向我們展示了花鼓燈的步法組合,如:上山步、斜塔、單展翅、燕子拔泥等。隨后,隊員們跟徐老師學習了幾個花鼓燈的代表性動作,看起來簡單的動作做起來卻并不簡單。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恰似體驗了花鼓燈表演者艱苦訓練的精神以及扎實的舞蹈功底。
結論
花鼓燈是一種比較完整系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最豐富的藝術語言,它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奏多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從古至今,始終以華夏文明的主體形象出現,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上有著廣泛的影響。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換,花鼓燈涉及范圍縮小,中老年人喜愛花鼓燈,青少年對其不感興趣,人們對花鼓燈的意識淡薄,興趣的轉移和缺乏外部環境的支持是花鼓燈目前重要的問題。花鼓燈藝術人才的培養不容樂觀,經費短缺,群眾不積極參與,都是影響花鼓燈傳承發展的重要因素。身為當代大學生,傳承和發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更何況我們是音樂專業學子,在接觸花鼓燈的道路上走了一個捷徑,我們更應該擔負起這個責任和義務。
在此次暑期實踐調研中,我們在指導老師晨見的帶領下,認識并學習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燈。雖然過程很短暫,但是學習到的東西卻是終身受益,雖然只是了解到一些皮毛,但是足以激發我們隱藏在內心當中的那份對花鼓燈藝術的渴望,這就是中國傳統藝術的偉大之處。這次社會實踐使我們領略到了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通過這次實踐,可以運用到一些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可以用專業理論知識的角度來分析問題,使實踐過程中的事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同時也使自己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提高,緊密地結合自身專業特色,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水平;通過這次實踐,原來理論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鞏固,加深了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在很大方面彌補我們作為學生只重視理論學習,而忽視實踐環節。
我們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對花鼓燈的歷史、社會現狀和傳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了新一層的認識。我們將用自己十分的熱情投入到花鼓燈的無限的傳承與發揚上去,爭做新時代的合格后備軍。“花鼓燈不僅屬于中國的藝術,而且屬于世界”。
參考文獻
[1]陳士根,2018,《花鼓燈的淵源、發展和現狀今后的保護措施》,來自:《美篇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