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可辰
摘 要:在新時期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這是當前廣大中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直接關系到語文學習成績的提升,而且也能通過對優秀文學作品的鑒賞,受到情感價值觀上的塑造。廣大中學生也必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重視文本誦讀,充分發揮想象,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筆者從一名初中生角度出發,針對提升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進行了探究,提出了一些具體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提升;方法
引言
文學鑒賞是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通過語言媒介獲得具體感覺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映,從而對文學作品產生全面深刻的認識。文學鑒賞是一項重要的綜合能力,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不僅僅要學習其中的語文知識,更要積極的思考分析,投入豐富的情感進行品味,鑒賞文學作品之美,這樣長期堅持下去,才能實現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
一、重視文本誦讀,增加人文底蘊
“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最直接手段,要想實現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我們首先就是要重視文本誦讀,做到課內外閱讀相結合,豐富閱讀量,從而逐漸增加人文底蘊,這樣就能夠為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礎。一方面,要注重朗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讀,還要出聲的讀,要有感情的朗讀,注重朗讀時候的停頓、重音、語速及情感,在朗讀的時候就能夠將呆板的文字信息變為聽覺印象,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可以熟悉作品,并且初步感知作品[1]。在朗讀的過程中,還有助于良好語感的培養,特別是我國傳統經典中的古詩詞作品,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詩詞有著很強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對國學經典的朗誦,能夠感受文學作品的美;另一方面,還要注重背誦。對于優秀文學作品只做到朗讀是不夠的,還應該進一步實現熟讀成誦,只有通過背誦記憶才能將文學作品變成自己的知識,實現知識的內化,在點滴積累中增加人文底蘊,實現文學知識的積淀,做到出口成章,名句典故信手拈來,從而實現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
二、充分發揮想象力,加深學習體驗
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學生在進行文學作品鑒賞閱讀的時候,應該結合文本內容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將那些枯燥的語言文字轉變為形象化的內容,走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意境中去,這樣能夠加深學習體驗,根據作者的思路進行品味,這樣可以實現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2]。舉個例子來說,對于《桃花源記》這部作品,作者陶淵明給我們描述了一個與世隔絕、安樂美好的地方,遠離了戰禍的摧殘,簡直就是一個世外桃源,也是作者所構想的一種美好世界。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要注重根據文章的描繪進行創造性想象,比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句話就比較細致地描寫了桃花源的生活環境,聯想我們的日常生活,作者把土地、房屋、田地、道路、雞犬等一一介紹,我們不難想象出這是一個景色優美、資源豐富、社會安寧的地方,再與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可以知道這是作者對美好境界的虛構,寄托了一種強烈的愿望,我們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平凡美,通過想象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
三、把握事物特征,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我們在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形成的應該是一種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而不是追求那些負面的因素,要挖掘文學作品中所體現出的作者的那種高尚道德情操,感受語言文學的魅力。生活中充滿了美,文學作品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美,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努力在文學作品鑒賞中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每個人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由于審美觀點是有差別的,也會體現出不一樣的鑒賞水平,所以我們應該注重全面把握事物特征,發揮出主觀思維,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并且為人生的成長提供積極的指導,在這種正能量的支持下,必將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3]。例如在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散文詩,我們一開始在閱讀時會陶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然而這實際上只是一種表面認識,荷塘月色固然是美妙溫馨的,能夠給人以喜悅的感受,但實際上這是一種“淡淡的喜悅”,深層次上表現出了作者的復雜心境,我們可以深層次感受到作者的內心情感,就是對黑暗現實的厭惡,通過寫景色來尋求心靈上的寄托。在鑒賞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感受作者那種志行高遠、操守正直的知識分子形象,獲得深刻的積極的啟示,這才能真正感受作品的美。
結語
總之,文學鑒賞能力是我們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對學習和成長都有著深遠影響,我們在以后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努力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劉海燕 .“三讀”潛入課 潤心細無聲——論初中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J].廣西教育,2016(04):140.
[2]蔡金晶.培養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必要性及實施策略[J].知識窗,2017(05):56.
[3]陳奎.提升初中生文學鑒賞能力途徑摭談[J].語文天地,2016(04):82.
(作者單位:青島滄口學校 ? 七年級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