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翻譯界都說“口譯之難難于上青天”。比起筆譯,口譯更是考驗一名譯者的綜合素質。是否具備過硬的雙語功底、是否具有隨機應變的反應力、以及將源語信息翻譯最大化的能力,這些都是一名口譯人員應該具備的素養。而在實際口譯操作過程中,對于口譯人員來說最大的障礙是,很難記住話者所說的全部信息,這樣就會造成信息的流失。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握信息則是本文想要討論的內容,即邏輯思維對口譯的重要性。
關鍵詞:口譯;邏輯思維
一、先行研究
對于口譯和邏輯思維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側重于邏輯思維訓練方面,這方面論文有《口譯過程中邏輯思維的應用研究》(王丹丹,吉林大學)、《如何在口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李學兵,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教育與繼續教育學院)、《論口譯中的邏輯思維和邏輯思維訓練》(唐軍,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等。第二,側重于邏輯思維在口譯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方面的論文有《從交傳筆記看邏輯分析在口譯理解過程中的作用》(孫序,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口譯中思維理解過程和心理機制的地位和作用》(崔建琦,蘇州科技學院)等。
因此本文想從邏輯思維和人腦記憶的關系作為切入點,來分析邏輯思維對口譯的重要性,以期通過邏輯思維增強短期記憶,從而提到口譯的質量。
二、人腦的記憶
在通常情況下,有三種記憶系統參與了對信息的記憶加工,及感覺記憶(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1感覺記憶是感覺信息到達器官的第一感覺印象,這個印象一般分為聲音印象和視覺印象。因為是在短時間進行的刺激,因此只能保持一個很短的時間。如果刺激停止,這個記憶也就會結束,一般會保持在1秒之內。若是刺激的材料受到重視,這個記憶就會進入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存儲感覺記憶輸入的信息,保持時間在1分鐘之內。就其功能來說,短時記憶是操作性的工作記憶。人們通過短時記憶對信息的刺激進行編碼、加工之后,信息被存儲在長時記憶中,形成大腦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并積累經驗。2例如我們平時所讀的書、所了解到的知識,在閱讀或是理解當時,有過深刻的記憶,但是大腦為了存儲新的記憶,這些過去的記憶也就漸漸遺忘了。雖然遺忘,但是當時的經驗還在,也就是在平時我們說一個話題,如果過去對這個話題曾有過一些了解,聽人提起時就會回憶起來,如果對這個話題印象加深,就會轉入長期記憶。
長期記憶則是能維持幾天甚至幾年的一個記憶。主要是由于短期記憶進行深化成為長期記憶。例如,記住一件事情的做法,像炒菜、組裝家具等屬于程序性記憶;關于一件刻骨銘心的事情可以講出世界原文,這屬于陳述性記憶;還有我們通過大量背誦或是復習習得大量知識,屬于語義記憶。
由此可見想要在口譯中提高記憶力,需要從感覺記憶和短期記憶下手,使感覺記憶深化為短期記憶,短期記憶上升為長期記憶,從而增強記憶的時間。
三、邏輯性與記憶的關系
從記憶的特點可以看出,根據受刺激程度的深淺,記憶的時間長度也不盡相同。如何讓刺激加深,記憶時間延長,這里就需要邏輯發揮作用。首先萬事萬物皆存在邏輯關系,邏輯是一種合理的狀態。邏輯也有潛意識中的邏輯,以及我們通過后天訓練中訓練出的邏輯。
因為大腦的處理方法分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處理感覺器官受到的刺激,而自上而下則是大腦根據熟知的常識或是知識,進行一種自動補充,也就是讓事物趨于合理,這種合理就是一種邏輯。我們常說的邏輯關系一般分為以下幾種,原因和結果、整體和部分、本質和次要、概括和具體等等。這種邏輯關系通常表現在語言中。
因此在口譯中如果想要記住話者的信息,首先要弄清話者說話的邏輯關系。他是要描述一個事件、還是要描述一個事物、或是解釋一個原理,這里面包含的邏輯關系是不同的。例如在解釋一個原理的時候,他的邏輯思維導圖,很有可能是提出一個原理,圍繞這個原理是什么,通常話者會采用舉例論證的方式,當然根據聽眾的層次不同,他舉的例子或許是高語境的、隱層符號多的;或許是低語境的,信息符號直白的。這個時候如果弄清他的思維導圖,那么在翻譯的時候則可以事半功倍。我們可以循著話者的邏輯,跟隨他的節奏一步步推進,甚至可以對他的講話進行一個預判,猜測接下來他會提出什么話題。這個過程中對邏輯關系的把握至關重要。
當我們掌握話者的邏輯時,記憶力自然也會提高。我們可以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在翻譯時候我們也可以順著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進行論述。這樣可以大大減少信息的流失。在平常的練習時我們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邏輯性的訓練。第一分層敘述,在聽一段文本過后,敘述這段文本的層次。可能這段文本是總分總式的三段論,也可能是原因結果這樣的因果關系,通過這樣的訓練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邏輯關系。第二種方法可以記一段文本的關鍵詞,這個關鍵詞即這段文字說明的核心。通過這個關鍵詞向外發散,關于此是介紹了它的屬性、還是它的形成、或是它的特質等等。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敘述類文本。通過這個兩個技巧,來訓練邏輯性,可以增強短期記憶。
口譯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向另一種語言符號的轉換,轉換的目的就是盡量減少信息的流失。但是由于記憶具有極強的遺忘性,在口譯中做到信息量流失為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要提高翻譯的質量,邏輯思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邏輯思維和記憶力之間這種聯系,只要通過科學的方法來訓練,必然能讓口譯的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馬英邁、孫長彥:《口譯中的記憶與理解》[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2004-4:78 78-81
[2]盧雪花:《中韓口譯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第60頁。
作者簡介:
姓名:殷赫蔓(1995·11.16),性別:女,籍貫:吉林省吉林市,學歷:研究生,單位:延邊大學,研究方向:朝鮮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