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創意產業是中國推進產業升級、結構性改革的重要途徑。成都作為國家級中心城市,一直著眼于發展創意產業,增強經濟活力和產業競爭力。就成都的外部環境與內在條件而言,成都在基礎設施條件、人才儲備狀況、開放水平與資本活躍度上在中西部具有較大優勢,在全國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塑造獨特的產業優勢條件。
關鍵詞:創意產業;影響因素;成都;西部中心城市
2016年是實施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開局之年,規劃明確提出了“創意產業”的概念,并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激勵創新體制等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目標。作為中國西南乃至西部地區的重要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作為國家長期規劃建設的國家級中心城市,成都要加快經濟結構轉型與產業升級的進程,要保持區域內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與競爭力,要實現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與進步,就必須大力推進創意產業在成都的發展。本文將分析在新經濟條件下成都創意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嘗試評估成都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前景。
一、影響因素
創意產業發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結合文化產業經濟學理論、產業空間聚集理論,本文主要從城市自身特性的角度其歸納以下四個方面。
(一)城市的基礎設施條件與產業基礎
發達的交通、暢通的通訊、良好的環境、完善的公共設施等都能夠促進更多的有著高流動性特點的創意產業從業者在本城市內定居工作。完善的基礎設施條件也同樣可以提升本地居民的幸福感,進一步加大城市的開放程度與包容度,形成從業者和諧的身心環境,加快產業發展。
(二)城市的人才儲備狀況
人力資本是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保證創意產業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因素,充足的人才儲備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后備力量。在形成產業集聚化為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三)城市的資本密集度與活躍度
城市要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必須開辟快速鏈接資本與創意人才的渠道,使創新創意能夠及時地轉化到生產經營活動中去,資本的密集度與活躍度都決定了創意產業的密度與活躍度。
(四)城市歷史底蘊與文化營造
文化創意產業是創意產業發展的集中區域,一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養成對形成城市創意產業的基礎,形成城市創意產業特色都有較大作用。
二、現狀
以下就成都基礎設施、人才儲備、資本聚集等因素就影響成都發展創意產業的因素進行分析。
(一)成都的基礎設施條件與產業基礎較好
成都在中國位居前列,在中西部擁有首屈一指的基礎設施條件與創意產業基礎。擁有諸多聯通周邊區域的快速交通網絡,正在使用與新建的大型航空樞紐,較為先進的公共生活服務設施與管理,較為發達的教育與醫療環境。
(二)成都的人才儲備狀況有局部優勢
成都市共有53所普通高校.86所中專學校.在校學生23.3萬人,專任教師0.9萬人,位居西南地區之首,受過高等教育的大量優秀人才最終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者。但從全國來看,成都較北京、上海等東部城市普通高校在校人數仍然偏少,質量較兩者也多不如。在中西部城市中,成都較武漢、西安等西部城市也缺乏優勢。成都創意產業的發展除了依靠本地培養的人才外,還需注重引進外來人來。
(三)成都的資本密集與活躍度較高
成都是中國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金融機構與金融業資產數都居西部城市第一。在《四川省金融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要將成都建設成為西部金融中心城市。成都在資本密集與活躍度上都將對中西部城市建立起局部優勢,有利于創意產業化的進程和創意與資本的結合。
(四)成都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良好的人文環境
成都具有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行政區劃境內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3座、省級歷史文化名鎮5座,大多保存完好。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就有竹麻號子、蜀繡等19項,涉及民間文學、民俗等諸多領域。市博物館眾多,包含44家國有博物館及44家民營博物館。這些因素都極大地帶動了由成都文化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近年來較為突出的如熊貓郵局、三國紀念品等特色文創產品的出現與暢銷,都是在成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特色創意產業。
三、結論
成都發展創意產業在許多方面較東部地區都不具備優勢,處在全國的第二集團。要實現成都創意產業的發展,就必須要尋找差異化的優勢,開放程度、資本聚集、人才儲備等不如北京、上海等城市,但在城市文化塑造、土地價格、人才培養等方面卻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在較強的政府主導之下,成都市的空間集聚模式主要有四種:其一,以高新技術環境為依托在商務寫字樓內集聚;其二,以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為龍頭對上下游企業進行集聚;其三,通過舊廠房改造活動促進集聚;其四,依托大學和科研院進行集聚。把握程度創意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充分發揮成都優質的資源察賦,根植于地方文化與創意要素,結合國家推進創新創業事業的契機,因地制宜的科學規劃,以政策和市場為導向,增加從業者數量,促進產業向密集化和集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俊,湯茂林.創意產業的興起及其對我國城市發展的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06(9).
作者簡介:
郭姍姍,四川大學商學院,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