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爽
摘要: 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靈魂與精髓,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辯證法的基礎,而列寧則對辯證法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本文以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對辯證法的論述內容為切入點,追溯了列寧辯證法的理論來源,對列寧辯證法的主要內容進行了嘗試性的初步探討,將理論研究同我國現實相結合,探尋辯證法思想的當代價值,更好地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
關鍵詞:列寧 ?辯證法 ?當代價值
一、列寧辯證法的理論來源
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從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當中,樸素地看到了對立雙方是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提出斗爭是萬物之父、萬物之王的深刻思想,列寧稱他為“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而亞里士多德研究了關于一與多、整體與部分、個別與一般、質料與形式、潛能與現實等范疇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其中又包含了對立面相互聯系和轉化的思想。黑格爾則抓住了辯證法思維的實質,認識到辯證法則是對立面的統一,即否定之否定。馬克思和恩格斯經過反復論證,得出辯證法的規律就是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歷史中抽象出來的,而不是像黑格爾那樣把思維的規律強加于自然界和社會上的;是客觀辯證法決定主觀辯證法,而不是主觀辯證法決定了客觀辯證法。正是由于出發點和基礎不相同,使得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從根本上區別開來。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全面揭示了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就是對立統一規律,形成了系統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體系,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法。
二、列寧對辯證法的具體闡述
《談談辯證法問題》既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客觀要求,也是當時俄國革命的需要,更是為了完成馬克思恩格斯系統論述辯證法的夙愿,對辯證法進行的全面系統而完整的理解與運用,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探索和實踐。下面對列寧的辯證法主要內容進行簡要闡述:
(一)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實質
第一次提出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是列寧在這篇著作中的主要思想,也是他對辯證法研究的重大貢獻。按列寧的表述,對立統一規律就是:“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是辯證法的“本質”之一,是它的主要的特點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點或特征)。所謂“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是對客觀辯證法而言的,意思也就是說,任何事物內部都是包含著矛盾的,都是“一分為二”的。所謂“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則就是對于主觀辯證法來說,人對客觀世界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要去認識它的內部矛盾。因此,認識過程和認識成果都應該遵循對立統一規律。列寧在這里強調了對立統一規律不僅僅是客觀世界的規律,而且它還是人類認識的規律。在指出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基本內容后,列寧很明確的提出了“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具體闡明了對立統一規律在整個辯證法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強調了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中最根本的規律。
(二)辯證法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認識的內容來源于
客觀世界。客觀世界的任何事物都遵循著辯證法的這一運動規律發展變化。因此,人們的認識過程及其相應的理論成果應當是辯證的。列寧在《談談辯證法》一文中精辟的論述了對立統一規律不僅僅是客觀世界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認識的根本規律,揭示出辯證法和認識論的一致性,并指出辯證法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三)人的認識是一串圓圈
人的認識既然是一個富有矛盾運動的過程,是對立面的相互斗爭和相互轉化,它就不可能不復雜,不曲折,同樣也是豐富多彩的。這個矛盾運動過程必然表現為對立面不斷反復向前的過程,即不斷否定的否定。因此,列寧經常把這一過程比作一串圓圈或螺旋形的曲線,指出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無線地近似于一串圓圈。
(四)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和階級根源
列寧堅持辯證法同認識論的一致性,深刻分析了唯心主義認識論根源和階級根源,指出:“從粗陋的,簡單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哲學唯心主義不過是胡說。相反地,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哲學唯心主義是把認識的某一個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發展(膨脹、擴大)脫離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絕對。”列寧認為唯心主義不是沒有根基的,它的根基就是人類認識之樹。人類之樹是活生生的、結果實的、真實的、強大的,一代人、一個人的認識是有限的、相對的,但是整個人類的認識則是無限的。唯心主義就是在人類認識之樹上開放出來的一朵花。但是唯心主義畢竟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因為它盡管抓住了人類認識的某一個階段,但由于片面夸大,脫離物質,變成了神化了的絕對,從根本上歪曲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因此唯心主義既沒有科學的說明世界,也沒有有效地改造世界。同時列寧還指出,統治的需要,是唯心主義產生的發展的階級根源。
三、列寧辯證法思想的當代價值
列寧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占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就對辯證法的發展而言,起了承前啟后的重大作用。毛澤東的《矛盾論》就是對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的直接繼承和發展;貫穿于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生動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又是在新時代和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列寧和毛澤東的辯證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與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也是在繼承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對當代中國的辯證法的具體運用,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科學的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發展進入社會轉型期和利益調整期,各種矛盾交織凸顯,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出現多樣格局。這些新情況嚴峻考驗著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怎樣根治腐敗,如何攻堅克難正確處理好改革進入深水區時的各種困難和矛盾,是擺在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面前的重大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方面堅持用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與發展、矛盾分析等觀點來分析和解決治國理政中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提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點并有唯物辯證法意蘊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這種實踐大背景下,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使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上發揮更重要的方法論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列寧選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列寧.論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