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霞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師要為學生的“學”鋪路搭橋,使學生通過課前預學,課中研學、享學以及課后延學,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預學;研學;享學;延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21-0083-01
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培養學生什么能力則是語文教學要著力思考的問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無疑,語文教學首當其沖要為學生的“學”鋪路搭橋,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1.預學留疑,調動學習內驅力
“語文教學成功與否,是要看學生最終能否離開教師自己讀書、作文,掌握語文這一工具學科。”這強調的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預學是體現這一能力的第一步。
如今大多教師采用預習單來了解學生預學效果。單子小學問大,預習單的設計每一個學段要有所側重,如低段要注重預習興趣的培養,單子設計則淺顯有趣一些——字、詞、句、篇的朗讀通關題;用星級涂色進行生字書寫的自我評價;選擇題的方式考查文本內容掌握情況等。中高年級的預習要側重于預習能力的培養,預習單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1、讀通課文,列出難讀的詞語、難寫的生字;2、預習收獲(包括讀懂的詞義、句子,課文體裁,作者資料等);3、思考問題(如課題、課文內容、關鍵詞句、課后思考題),通過整理預習單,對學生預習情況進行摸底統計,如字詞環節,可以只重點學習學生認為難讀、難寫,甚至有岐義的字詞。再如學生提出的一般性問題可自主交流解決,關鍵、核心問題集中探究,這樣學生聽課則更有針對性。
2.研學化疑,凸顯學習探究性
一節好的語文課,不在于課堂是否熱鬧,而在于是否進行有深度的研究學習。學生在預學過程中形成的問題是課堂研學的目標和重點。研學的過程是自我、師生、生生多維度思辨的過程,在這個階段鼓勵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相結合。學生獨立探究有了自已收獲的同時也可能生成新的問題,繼而在小組中提出來共同探討,合作解決,這樣不僅能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尋求幫助的機會,同時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思維、架構語言。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教師先梳理學生質疑的問題后,圍繞“哪里看出談遷有打不垮的信念?”這個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學生靜心思考,潛心會文,獲得對文本的獨特理解。這個過程中,必然存在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無所適從,或有一些學生的思考比較單一,此時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們有機會提出疑惑,聆聽他人看法,汲取有效信息,也讓能力強的學生闡述自己的看法,提出見解,以強帶弱,互補提升。教師則敏銳地從在學生的研究中提取出重要的信息,進行引領集中探討。如這一課,教師從學生發言中提取出一組數字:20年、50歲、6次、500萬,讓他們聯系全文去讀、思、議,深刻認識到這些數字背后的重量,認識厄運之痛,進一步體會到信念之重。
3.享學交流,提升語言建構力
“享”即分享,學生分享展示自己的學習所得,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站在聚光燈下將自己獨特的學習收獲在班級里交流分享。這個過程中,教師認真傾聽,關注學生在課堂交流,巧點撥精釋疑,及時串聯、整合、引導,學生在傾聽的同時有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比較與判斷,還能適時地完善自己的批注,學生向自己內心要學習,向同伴要學習。
如教學《九寨溝》一文,在交流“珍禽異獸”這一環節時,課堂的分享極有感染力——有的學生說:“小熊貓特地從山坡跑到谷底就為了美滋滋地照鏡子,這句擬人句中“美滋滋”特別生動地寫出了小熊貓愛美的個性。”有的學生說:“我喜歡描寫羚羊的句子,感覺它還沒等你看清楚就消失在前方的叢林中,這速度簡直風馳電掣!”還有的學生說:“從‘若無其事看出了大熊貓‘兩耳不聞林外事,一心只嚼竹鮮葉。”改編了經典詩句,言語俏皮,形象逼真。分享過程,教師要善于串聯與整合,依托文本,指向表達。學生分別對這一段中四種小動物的描寫進行品鑒,進而引導學生對比這四個句子,很快有了三個發現:文中描寫的四種動物皆是獸類;都用了四字詞來形容;用了準確的動作詞來寫特點。通過小結提煉后讓學生描寫珍禽,在課件圖片的輔助下學生通過共議交流,也能寫出類似這樣優美的句子。在分享中,學生完成了思維的建構,促進了語言的發展和運用。即使是沒有站起來主動分享的學生,也在傾聽的過程中實現了品鑒和吸收。
4.延學拓展,拉伸學習新廣度
語文學習不能止步于課堂,它擁有非常大的外延空間,教師要充分樹立大語文觀,設計恰到好處的延學內容,使文本的學習既有縱向的深度又有橫向的廣度,使學生的學習更具張力。如教學《三顧茅廬》后,學生對三國故事興趣陡增,教師要抓住時機,課文就是引子范本,進而推進《三國演義》的整本書閱讀。為促進整書閱讀,拉伸學習三國的廣度,可以適時在班級里開展“三國串串燒”故事擂臺活動,還可以巧妙借助學習《公儀休拒收禮物》獨幕劇的編排,遷移到"三國成語故事"獨幕劇創編。學一篇文章,延展為讀一本書、學一系列故事,在充分感受經典名著魅力的同時,鍛煉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也實現了對經典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以及對作品獨特的鑒賞與創造。
課前的預學、課中的研學、享學,課后的延學,都將學生擺在學習的首要位置。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致力于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