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文化是人們的內在需求,是自我實現的必要條件。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我國文化資源需要實現產業化,形成優質的產品與服務,提高文化事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于傳統文化資源,需要進行評估、整理,實現產業化轉變,賦予其新的形式,成為優秀的產品,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因此,在文化產業化的過程中,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原則進行分析,探討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對策。
關鍵詞:文化產業化;傳統文化資源;開發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在這些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過程中,需要根據我國文化市場的特點進行創新性開發,滿足人們對于文化產業的需求,實現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
一、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原則
(一)重視對傳統文化資源的評估與保護
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評估,就是要科學地評價傳統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宗教價值、藝術價值以及經濟價值。與此同時,對于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需要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避免傳統文化資源受到破壞或出現浪費的現象,尤其是具有較高價值的資源,只有做好保護工作,才能保證其價值能夠充分發揮。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是最基礎的要素,只有充分重視相關的評估與保護工作,才能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促進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在經濟發展中融入傳統文化資源開發
為了促進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需要將其融入經濟發展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法律與政策方面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資源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形成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因此,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能夠增加社會各界的文化溝通與交流,有利于經濟聯系的建立,實現區域經濟合作,促進社會經濟與傳統文化的優勢互補。此外,對于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還可以增強不同區域間的經濟交流,縮小區域之間存在的差異,提升經濟發展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
二、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開發的對策
(一)同心圓擴散對策
根據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發展的業務范圍與地理范圍,可以采用同心圓擴散對策。同心圓擴散對策的實施,需要將傳統文化資源作為圓心,并逐漸發展為核心業務,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有效地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因此,在經濟發展初期,應避免出現盲目擴張的現象,這是由于盲目的擴張容易失敗,所以要在保持穩定的情況下,逐步嘗試業務的擴張,尋找合適的時機進行拓展,促進經濟的穩定發現。隨著文化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一些實力較強的文化企業能夠通過傳統文化資源實現跨越式發展,戰略目標更加激進,涉及的業務更加廣泛。在這些文化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風險相對分散,能夠有效地提高發展的穩定性。從地理的角度出發,所有傳統文化資源都有相應的發源地.這些發源地可能為一個點,也有可能是一條線,還有可能是一個面。一些傳統文化資源能夠實現不斷地擴散,會對其發源地周邊的地區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的范圍可以更加廣泛。在傳統文化資源擴散的過程中,其影響的范圍越廣,產業化程度就越高。因此,作為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者,需要在地理擴散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共同實現有形擴散與無形擴散。其中有形擴散的實現需要良好的產業布局,可以在傳統文化資源發源地的附近地區設置試點,在造成對這些地區的覆蓋后由中心向周圍擴散,在這種擴散過程中,距離發源地的距離越遠,其面臨的風險就越高,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但是,一些傳統文化資源無法實現有形擴散,對于這類資源,可以采用無形擴散的方式。
(二)鏈式擴散對策
在傳統文化資源的擴散過程中,鏈式擴散主要包括產業鏈、供應鏈、生產鏈以及價值鏈等形式,在擴散的過程中,文化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擴散類型。例如,在文化企業成立初期,由于不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因此可以選擇代理、加盟等方式,成為產業鏈的一部分,也可以通過技術支持等方式進入產業鏈。采用鏈式擴散的方式,能夠促進文化企業的快速發展,降低投資要求以及經營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而隨著企業的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增強,能夠將價值鏈中的內容融入內部體系中,使文化企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果文化企業重視規模的擴張,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對其他企業進行售后及兼并,有利于降低企業的內部成本。在大部分文化企業中,由于管理方式比較松懈,有利于員工發揮自身的個人創意,但是,必須制定相應的約束制度,以便降低文化企業的運行效率。與此同時,一些文化企業重視自身核心業務的發展,拋棄自身不擅長的業務,能夠有效地提高企業運行效率。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為了對這些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需要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產業化,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社會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王志標.傳統文化資源產業化的路徑分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作者簡介:
彭偉,廣州體育學院新聞系,廣東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