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偉
摘 要:現階段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普遍都比較重視教育,重視教育就是重視未來,重視教育就是重視發展,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只有將教育發展起來,國家的軟實力才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因此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思想道德教育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非常實在的日常言行舉止。在初中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滲透做人及做事的道理,生活化的向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知識,促使學生的日常言行舉止變得更為端正一些。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教學
1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的研究背景
大部分學生都是在初中教育階段當中開始自己的住宿生活,短時間內離開父母的庇護及教育,在這一個階段當中學生非常依賴教師的指引,這一個階段也是學生思想意識初步形成的階段,因此教師的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思想教育每時每刻都不可以松懈下來,這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一段時間中的人生走向。因此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可以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而是應當向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互聯系起來,才可以推動學生走上一條全面發展道路上。
2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意義
進入到初中教育階段中的學生,生理發育速度十分迅猛,在此期間,身體迅速發育到接近成熟水平。但是相較于生理發展速度來說,學生的心理發展速度相對比較緩慢,處于向著成熟過度的時期當中,因此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總是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是成年人,因此也就會想要擺脫自己兒童的身份,希望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構建起嶄新的行為標準,獲得他人的認可,處于破舊立新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確立嶄新標準的階段當中,因此教師的引導及系統化的教育顯得十分重要。
在此階段當中,學生初步進入到青春期當中,身體迅速發育會讓學生感覺到十分敏感并且困惑,因此也就會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承受很多心理壓力,具體表現是反抗但是卻又十分依賴父母;心理活動逐漸增多但是卻不愿意展現在其他人眼前;勇敢但是卻又十分莽撞,思考的事情非常多,從而也就會顯得比較懦弱;自我感覺非常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容易遭受到打擊;在難以順利解決問題的時候,自身的情緒及行為就會出現一定偏差,甚至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得精神疾病。
3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3.1以生活為出發點引入道德與法治課程,切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才是最好的教師,初中生處于一個對各種事物有強烈好奇心的階段當中,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緊緊的把握住初中生這一特征。教師應當盡可能將教學和生活相互聯系起來,通過生活化問題及生活化事件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此為基礎自然是可以對課堂教學效率及效果做出一定保證。
比方說,在“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噓聲依據個人成長過程,準備一些自己和伙伴的合影,在上課之前將這些照片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照片可以將學生兒童時期當中的回憶勾起來,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養成一定學習興趣,為后續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促使教學效率及教學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3.2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
優質的課程導入模式僅僅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而已,教學主體內容才是課堂教學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一般都是來源于生活當中,編寫者希望學生可以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獲取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引導。但是教材當中的案例在某些情況下難以契合初中生的實際生活情況,這種教材和實際生活之間的分離,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一定負面影響。教師可以通過構建趣味性強的生活化情境開展教學工作。例如,在“網絡交往新時空”這一節內容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排練網絡交往情景劇,讓學生展現網絡交往當中經常會發生的事件。生動形象的表演可以讓學生對網絡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的安全問題形成深入的認識,促使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向著生活化的方向轉變,促使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作用形成清晰的認識。
3.3妥善設置提問環節,研究生活化問題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是引導學生思考的重要方法,提問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原始動力。教師提問水平會直接對學生的學習效率造成一定影響。憑借提問彌補生活化教學模式中的缺陷是一項有效性比較強的措施。提問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應當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形成清晰的認識,精準的將教材和學生實際生活相互融合的點找尋出來,設置出更多的問題,保證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提出的各個問題都具備啟發性及趣味性。生活化問題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促使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學生會更加愿意參與到思考問題的行列當中,讓學生養成一定獨立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逐漸走上一條全面發展道路上,最終也就可以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做出一定的貢獻。
4結語
從整體的角度上進行分析,教師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做到的是將“傳道”和“授業”相互融合起來,學生們的閱歷比較淺,因此難以對課本中的概念性知識形成深入的認識,就算是將課本中的概念性知識背過,也僅僅是為了能夠解答考試中的題目,重視教學生活化,來對教育效率及效果做出保證,促使學生走上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上,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養成正確的三觀,從而也就可以在我國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促進性作用。
參考文獻
[1]趙靜.淺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J].學周刊,2018(34):68-69.
[2]李雪.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素養培養[J].現代交際,2018(20):103+102.
[3]聚焦新版部編教材呈現多樣教學風采——我市舉辦2018年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實踐研討活動[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