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了20世紀中國的音樂美學現代部分,對當前的研究資料進行了大量的閱讀與分析,并從音樂的本質上對音樂的美學進一步理解,分析了近代音樂美學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對近代音樂美學的參考文獻進行了討論與分析,希望能夠對我國的音樂美學有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并推動我國音樂美學研究領域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音樂;音樂美學;近代音樂美學
對于我國來說20世紀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在這個世紀我國經歷了歷史的更替,思想的變更,在音樂領域,音樂美學初步完成,不但借鑒了西方的研究成果,還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將兩者完美融合,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音樂美學。在對于上世紀的音樂美學研究的過程中,最初的研究具有廣泛性,并沒有進行深入且細致的研究,忽略了理論和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并且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尚不成熟,比較混亂而且淺顯。除此之外,對于我國音樂美學領域的研究,又緊跟時代的步伐,迅速隨著音樂的實踐問題進行調節,使本階段的相關研究增加了實用性。本文就現有的文獻進行了大量的搜集與閱讀的集成上,進行了綜合研究,希望可以促進本階段音樂美學研究的更深入,更具體。
一、我國音樂美學的興起
蔡元培先生由于受到了西方近代的美學思潮影響,在北大的《音樂雜志》創刊詞中提出了“求吾人對于音樂的情感,就關系著生理、心理及美學三大學科”。“美學”這一學科也隨著社會、物理等學科逐步進入先進知識分子的視野。之后,人格的審美教育漸漸發展為核心的理論體系。
音樂學家蕭友梅在20世紀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創建了“音樂美學”這一獨立的學科,在本學科的設置中,主要的內容包括:什么是音樂?我國音樂教育落后的原因;國內外音樂的教育機構等,其中提到了在西方音樂美學是一門主課,而且屬于學理功課。其著作的《樂學研究法》對音樂美學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了本學科的性質與研究的對象,將音樂美學定義為音樂的推理理論,與其他的學科共同構成了美術哲學,對于音樂富有的藝術功用做了進一步詳細的研究與探討,與此同時,音樂美學也以獨立的學科開始進入了我國人民的視野之中。
二、不同音樂關于美學的研究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之中,傳統音樂更加富有生命力、形式豐富、而且具有較為廣泛的流傳性,根據傳統形式的分類,可以對其進行分類主要為:民歌、說唱形式、歌舞類、戲曲音樂以及器樂類五種形式。根據當前的所有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最為常見的研究是關于戲曲和民歌部分的,然后是器樂類,最后才是歌舞和說唱音樂形式。
江明惇教授在其文章《關于民歌特征的美學思考》中對民歌的音樂美學進行了研究,這篇文章在我國的音樂美學研究歷史上屬于較早的一篇研究。其本人也是對于民歌音樂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在文章中對于我國近代流行的民歌進行了舉例研究,主要從其富含的美的本質特征、審美活動特點、以民歌為審美對象三個方面為出發點進行了研究,提到了民歌來自民間,源于生活,對于我們的生產與生活有著一定的影響,往往民歌更具備精短、貼近生活等特征,更具備樸實性、生活性、生動性的三美,對于民歌人們往往是自發的、群體和個體相融合的美學特點,兩者相輔相成,形成了民歌獨具特色的美學特點。
中央音樂學院的錢茸教授1991年在發表的文章當中對我國的戲曲音樂做了詳細的研究與描述,通篇未提及任何與“美學”“審美”之類的字,但是這也算是我國早期、具有先進意識,以我國傳統的音樂作為研究背景,把相應的音樂形態和音樂的思想及觀念進行了有效的結合,并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文章。整篇文章以我國人民大眾的民族心理形態、意識狀態、傳統美式文化與語言文化等四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探討,研究戲曲音樂在我國的發展。
孫星群在其發表的《略論福建南音的美學特點》文章中,詳細分析了福建南音富含的獨特節拍結構、腔調、唱詞以及樂器演奏相關的指法、吐字還有閩南方言所特有的聲調、調值、鼻化韻、復元音等幾方面做出了詳細的分析,而且將我國的音樂美學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注重“平和”及“心正”相關思想的融合,最終總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學三大特點即:板式運腔的適度與和諧之美,甜蜜寂靜之美、收聲時歸韻要以柔為主,緩婉等美學特點。
相對于前三種形式的音樂美學研究來說,后兩者則較少,對于歌舞和說唱音樂方面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其中,學者陳秉義在其發表的文章中對歌舞音樂中所富含的美學進行了研究,以及修海林也在其著作的《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書中提到了精神外現型的審美意識,只有這兩篇,并且還是對于古代歌舞音樂的研究。
欒桂娟1992年在其寫作的《從演唱現狀看曲藝音樂美學特征的流失與淡化》一文中重點研究了說唱音樂所富有的美學,在文章的開始就提出了關于決定曲藝演唱美學的條件,即為說唱風格以口語化為主,并配合其特殊的潤腔技巧,進而更為直觀的體現了曲藝形式的美感。并分別對“音韻淺化”、“說唱它化”、“情感淡化”以及“唱詞老化”四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指出了其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三、音樂美學問題研究
我國近代對于音樂美學的相關研究中,大多是對于音樂美學發展現狀的研究、音樂美學這一學科在我國的創建。例如在我國近代音樂美學研討會中著名教授趙宋光在其發言中就對音樂美學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主要從社會的責任與音樂美學現實的意義兩方面做出了詳細的分析,我國的近代音樂美學面臨著三大問題,分別為:第一,我國擁有各類民間音樂資源,然而相關的音樂美學卻難以從理論的層面做出深入的分析與價值的判斷。第二,針對我國在20世紀末期,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比較嚴重,而且各個先鋒派的音樂開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且和我國的傳統音樂美學的觀念形成了正面的沖突,但是我國的音樂美學領域的研究依舊難以正確的回應這些問題。第三,學校及社會的美學培育被當前泛濫的低俗娛樂文化所掩埋,陷入了深深的危機當中,但是音樂美學并不是去對社會進行正確的引導,反而采取了逃避的方式面對應擔負的社會職責,把自己置于不切實際的理論研究領域中。
音樂美學教授羅藝峰在本次大會中也進行了發言,對哲學、美學還有音樂的本體論進行分析與研究,談到了自身對于音樂美學的研究及當前現狀研究的思考。其觀點是音樂美學屬于哲學類的一門學科,并且分別對音樂本體論、音樂的認識以及音樂的價值論進行了研究。本體論為第一哲學,本體論不管是對于哲學、音樂還是美學來說都擁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哲學的本體論主要思考的是音樂是什么、音樂的美學是否存在、音樂有什么相關的學說。其還主要強調了,第一哲學涉及的本體論,其本體論主要為涉及的存在理論,為第一哲學,屬于哲學的起點,這是不會發生變化的。美學的本體論關于哲學的本體基礎之上,研究關于美的本質、根源及特征類的問題,也將就是我們常說的美是什么、美從哪來、美的性質是什么樣的之類的問題。音樂的本體論對于音樂的本質、本源及存在的方式相關的理論,從根本上認識音樂的本性,進而奠定所有音樂的美學理論研究基礎。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并且對于近代的音樂本體論中存在的誤區:例如,現在只是根據經驗現象進行相應的把握,并非從哲學與美學的意義上運用“本體”一詞,從本質上對音樂美學的性質及對象的研究,避免陷入現代的威脅之中,成為廣泛的美學行為。
音樂學教授王次炤提及了創建音樂美學學科及其發展相關的問題。其觀點是,從音樂美學的優勢分析,音樂美學雖然擁有較多的人才,并且每年的研究人數和本專業的學生數量在持續的增長中,使得音樂美學的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可是,從當前的音樂美學研究現狀來看,創建本學科時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音樂美學的學科建設也存在諸多問題,一直無法突破當前的研究現狀、缺乏系統性的研究,沒有進行合理的規劃,在全國范圍內缺乏相應的交流機會,難以實現有效的研究交流。因此,在當前的研究基礎之上,其提出了自己的相關設想:第一,對于音樂美學的研究列出中長期的研究計劃;第二,以本學科的前沿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順應當代的思想潮流進行研究;第三,加快對于研究生的培養計劃,促進優秀人才的培養,推進學術的研究;第四,促進交流會的開展,實現研究經驗的交流等。
四、文獻述評
本文主要對上世紀的音樂美學相關的學術進行了研究,經過搜集大量的文獻及資料,使我們對于當前的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來就對于上述的文獻進行相應的評論,并以此為基礎展開自己相關的討論。
第一,在當前的學術研究之中,學術研究領域相對分散,研究成果較少,事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都是根據學者自身的興趣進行相應的研究,缺乏全面性的研究。其中民族音樂學者占多數,其次是音樂美學、史學、作品分析研究者及古琴演奏家等等,以此作為分類,可以看出不同專業的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都以自己的專業作為立足點去思考問題,展現出不同的研究思路,使筆者深受啟發。如民族音樂學研究者多從自身熟悉的傳統音樂實例出發,在大量音樂形態的基礎上提取出音樂美學觀念,這類文章有著豐富鮮活的音樂實例,但在美學的高度與品格上略有欠缺;音樂美學研究者多從某一觀念出發去聯系音樂形態,在對形態的列舉中又顯得稍稍空泛。
結合上世紀的研究現狀和我國相關學者的觀點,本文對這些文獻進行了以下思考:在傳統觀念轉換成傳統形態的過程中,傳統的思維方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王次炤教授在《論音樂傳統的多層結構》中談到:“音樂傳統是一個多層結構,其中傳統形態是表層,傳統觀念是深層;傳統的思維方式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中介結構,它對于觀念來說是一種具體的方式,而對于形態來說又是一種抽象的依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特定的文化、經濟、歷史環境等等諸多要素都通過對觀念與思維方式的影響間接改變著傳統的音樂形態,或者可以說,從觀念到形態的轉化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表面看來,有什么樣的音樂觀念產生什么樣的音樂形態,但它的內在過程遠非如此直接,需要我們在掌握歷史、文化、經濟、心理等多方面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填密的思考,所以,筆者認為,形態與觀念的關系以及二者怎樣轉化將會是一個研究難點。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眾多學者越來越關注對傳統音樂與音樂相關形態的結合相關研究,通過對上述相關文獻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他們對近代音樂的研究的關注點不再單純的局限于音樂自身的形態和音樂中所包含的文化特征,他們更多關注的是音樂中蘊含的美學層面的東西。對“20世紀中國近代音樂美學”的研究,不僅可以完善中國近代音樂美學的理論體系,同時對完善我國近現代的音樂研究體系,推動我國近代和現代音樂美學的完美融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 工耀華.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臺北:海棠事業文化有限公司,1993.
[3] 江明.關于民歌特征的美學思考[J].音樂研究,1988,01:46-51.
[4] 奕桂娟.從演唱現狀看曲藝音樂美學特征的流失與淡化[J].藝術百家,1992,02:87-90.
[5] 趙志安.傳統京劇京胡伴奏藝術研究[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