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
摘 要:長期以來,朗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領域一直處于邊緣地位。有相當多的教師認為學生的朗讀能力在義務教育階段即應形成,到了高中階段無須再行教學,或者認為朗讀只是一種教學方法,其本身并不具有自足性教育價值,甚至認為朗讀教學功能有限,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沒有太大幫助。這些誤解必然導致朗讀和教學之間實質性內在聯系的割裂,朗讀教學形式化亦因此在所難免。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教學;重要性
一、朗讀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首先,朗讀于個人而言是學生對文章的自我闡釋,是學生對文章的自我的解讀和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和成長。朗讀是背誦的基礎,對文章的反復朗讀,可增強學生記憶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語感,為學生今后的聽、說、讀、寫打下牢固的基礎。其次朗讀于教學中具有調節節奏,對話交流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語文課如沒有瑯瑯讀書聲的鋪墊,只有老師的講解,是沉悶而乏味的,朗讀中,學生既具有了一種主觀能動性,又是對課文內容的二度創作,在此基礎上穿插上教師恰當的點拔和引導,可很好地實現師生間的互動及課堂氛圍的調整,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實現。
二、高中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授課時間短,限制閱讀課開展
相較于初中和小學語文而言,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復雜且課時緊張,若是在此基礎上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在朗讀教學上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許多教師不得不放棄開展朗讀教學。
(二)高中生學習功利心較重忽視朗讀能力
對于高中生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文化積累,在高中階段,他們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高考,日常的作業和課堂練習幾乎占據了高中生的所有時間,而朗讀不作為高考的考查內容,對朗讀缺乏興趣和動力。
三、高中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應用
(一)做好朗讀的前期準備工作
隨便進行的朗讀,得到隨便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想提高朗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效果,那么就要讓朗讀做到“不隨便”,做好朗讀的前期準備工作。在學生朗讀前,需要做哪些工作呢?需要做的工作,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生要做的工作;一部分是教師要做的工作。學生要做的工作,主要是熟悉朗讀內容,因為只有熟悉朗讀內容,才能在朗讀的時候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情感。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前習慣,首先在朗讀之前對文本中的內容默讀一遍,保證自己可以流暢朗讀。要求學生這樣做的原因是許多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對文本中的字或者詞很陌生,這些學生不了解的知識,是學生即將要學習的知識,但是生疏的知識,卻不利于學生朗讀情感的發展,所以學生要學會將自己的朗讀設置成多重朗讀,細細品味,學生才可以掌握語文情感。學生做好朗讀的前期工作,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才能提高自己的朗讀效率,在短時間的朗讀下,正確掌握語文情感。
(二)開展靈活多樣的朗讀教學活動
1.教師范讀。教師范讀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能夠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教師在課堂上范讀課文能夠使無趣的文字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教師的優秀朗讀能夠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是學生努力規范朗讀的榜樣,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朗讀的興趣。
2.學生朗讀。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和體裁等特點,選擇合適的朗讀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比較朗讀、自由讀,在學生分別朗讀之后,教師對朗讀效果進行點評和指導,無論是參與朗讀的同學還是聽眾,都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對照自身,發現自己朗讀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改正和補救。
(三)課文朗讀的實踐策略
1.詩歌朗讀教學的實踐策略。中國是詩歌的發源,詩歌作品分為古體詩和現代詩,詩歌以其和諧的聲韻以及充沛的感情流傳千古。詩歌中蘊含著韻律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被激發和表現出來,詩歌的語言表達大多簡短,這就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將復雜的感情濃縮于簡短的詞句中。
2.散文朗讀教學的實踐策略。散文的語言文字大多婉轉悠揚或是清麗活潑,閱讀散文就如同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所以在閱讀散文的過程中要注意情感的變化,用不同的語言風格寓景于情,寓情于聲。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中階段,學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順利通過高考,因此每個學生都有著繁重的學習任務,對語文的學習會有一定的忽視。所以,為了順應社會對學生素質能力的要求,學校以及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實用能力為目的,改變傳統教學內容。
在語文教學上,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老師要重視,并且進一步完善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朗讀只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方式,對文章的理解才是最終目的。現在的高中學生雖然能夠流利地讀完一篇文章,但是在情感的拿捏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許多學生并不能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故想要強化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要先讓學生對作者、對當時的創作背景以及作品中的人物有一定的理解,這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出了挑戰。教師要力圖讓學生在語文朗讀中讀出自己的風格,借此提高學生自己的語文領悟能力以及文字的實際運用能力。
五、注重學生朗讀技能的訓練
在朗讀中,首先要告訴學生包括句子中重音、停頓的要求,以及節奏、語氣的要求,這樣讓學生了解朗讀的細節,更能讓朗讀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關于重音和停頓的確定,讓聽者更能了解語句中的重點,也能讓學生提前感受到文章主題。重視節奏和語氣,目的在于加強聽者的印象,顯示文章的感人力量。
六、總結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巧妙地道出了朗讀的重要性。高中語文教材中其實有著很大一部分的大篇幅詩詞,而傳統教學方式,是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過分強調背誦,卻忽視了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這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服務于高考,還是為了培養全面性人才,朗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取代的。老師應該鼓勵學生通過朗讀,從而感受詩歌的韻律以及對字詞運用的靈活性,體會作品中角色的思想感情、七情六欲,從而讓學生發揮他們自己的創意,積極思考,熱愛語文。
參考文獻:
[1]張鑫.高中語文朗讀教學實踐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
[2]朱燴,季通宙,吳玲玲.朗讀教學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使用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5):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