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蘭
摘要:下學語文教學的整體內容與德育學習思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兩者之間的有效結合,可以促進基于教學內容為主的德育教學理念的合理化應用。文以載道,語文學科的德育性、人文性蘊藏一定的思想,使得語文教學與文化形成難以割裂的整體。小學語文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進行德育教學的重點,也是提高小學生德育理念和人文理念的主要依據。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理念,可增強小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小學生提供了理論支撐。本文以小學統編版教材教學內容為案例,分別從語言文字訓練、學生情感互融、行為習慣養成三個方面對如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德育教學;小學語文;滲透;統編版
1 引言
小學語文教學思維與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同時在基礎教育教學環節,應構建創新性的教學思維及教學思路,不斷的加強教學實踐,提升教學理論的合理化應用。語文教學作為我國母語教學,具有德育滲透的優勢,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分析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小學語文教學主要具有人文性、蘊含豐富德育素材的廣泛性和生動、具體性,以上也是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學科性質及特點,由此也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學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承擔了更多的任務與責任。如何借助語文教學內容,提升小學生自身對于德育的認知水平,增強認知能力,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滲透的關鍵,應引起小學語文學科教師的重視。
2 德育滲透,注重與語言文字訓練相結合
在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同的語文教學內容及教學思維,可以加強相關知識體系的合理化應用,構建基于創新為主的相關知識體系的合理化應用。文章內容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外露,抓住文章中語言文字的字、詞、句真正含義的重要途徑是與聽說讀寫進行緊密結合,這樣才能夠通過閱讀文章了解作者自身的情感,并由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感受和掌握到文章的主題思想,更好的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產生情感的共鳴。以《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為例,首先,由教師利用雨果的名人名言導入新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讀文識字,自讀課文并畫出不認識的字詞,隨后查閱工具書或由教師隨機指導,最后小組交流。比如在整體感知的環節中,教師讓學生閱讀“圓明園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教師提煉出“舉世聞名”一詞,詢問學生此詞的含義是什么?此名說明了圓明園為世界著名。然后由教師指導并講解圓明園被燒毀的原因,這樣先讓學生了解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然后再分析被燒毀的經過,讓學生感受到了外國侵略者的可恥行為,增強了愛國熱情。
3 德育滲透 注重與學生情感相結合
小學生的學習和模仿能力較強,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應從感性認識上著手,小學語文教學是激發學生認知思維的重要途徑。通過調動情感的互動交流,實現以情動人、以情感人的課堂教學理念,讓學生每次語文課程學習的參與都變得自主和感興趣[3]。例如在教學《冀中的地道戰》一課的過程中,利用觀看視頻,課題導入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過程匯總,與學生形成互動,“大家看過《地雷戰》嗎?還記得那些抗戰英雄嗎?”讓學生了解到本課的學習與抗日戰爭有關,此時教師迅速描述時代背景,著重提煉“大掃蕩”、“實行野蠻燒光、殺光和搶光的三光政策”等內容,順勢感染學生,讓學生了解侵略敵人的罪行,并能夠產生一定的仇恨情感。其次要讓學生先通讀全文,并分組展開討論和交流,同時提煉出“奇跡”、“不平凡”等字詞,讓學生體會到地道戰中我國抗日英雄不僅能夠英勇作戰,同時能夠利用自身的智慧,挖建地道,加強防守,樹立堅強的攻擊堡壘,不僅能夠實現保護自己,同時也能夠抵御侵略的敵人[4]。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不斷提煉相關字詞,升華學生情感,并能夠感染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讓學生產生對地道戰作戰英雄的敬仰,同時能夠深深體會到祖國的強大,使得學生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得到一定的升華。
4 德育滲透 注重與學生行為習慣相結合
愛國教育、社會意識等是德育教學的主體,但不是全部,德育教學滲透中的關鍵內容還包含小學生自身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針對小學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教育教學的關鍵就是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在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密切關聯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例如在看圖說話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看圖后,學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也會說出難以統一的答案,這個過程中,不能夠禁錮學生的思維,應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雖然大相徑庭,但是都有道理。這樣就加強了學生求異思維學習模式的建立。同時,在語文課堂看圖識字環節教學中,例如“進、出、開、關”四個字的理解,在學生讀懂這四個字的含義后,隨機邀請四名同學進行課堂表演,通過表演告訴全班同學要按秩序出行,學生上臺表演要記得說“謝謝、再見”等詞匯。這樣能夠讓學生理解遵守課堂紀律,文明禮貌用語的意義。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思維及教學能力應結合當前個人習慣的養成,不斷的適應當前教學思維及教學氛圍的營造,切實加強基于創新應用為主的相關知識體系的建立。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更加貼合德育教學理念,能夠在提升小學生德育教學滲透的過程中產生積極的效應,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的高效提升。鑒于此,本文分別從語言文字訓練、個人習慣養成和學生情感融合三個角度分析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高述佳. 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實踐途徑探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5):69-69.
[2]房文莉.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 揚州大學, 2016.
[3]石哲菁. 古詩文誦讀:小學語文德育滲透力的有效途徑[J]. 課程教育研究, 2014(10):47-47.
[4]魯會麗. 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召——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的方法初探[J]. 小學科學(教師版), 2012(7):177-177.
[5]張曉培. 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教學策略探微——以《第一次抱母親》教學為例[J].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8(2):66-66.
[6]張瑾. 淺析小學語文德育滲透現狀及改進對策[J]. 考試周刊, 2017(96):6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