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欣欣
摘 要:我國部分高校為滿足全球化經濟對大學畢業生的特殊需求,已構建英日雙外語專業(方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并付諸實施。雙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要對傳統的外語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本文基于對比語言學的基本原理,提出雙外語對比法在日語教學中的應用。文章就英日雙外語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的部分內容展開對比。
關鍵詞:對比語言學;英日雙外語;教學
為培養外語類復合型人才,滿足全球化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國內部分院校開始嘗試著培養雙外語復合型人才,即一外+二外,其中的一外可能是英語或俄語、日語等;二外可能是日語或俄語、英語、韓語等。在具體培養目標上,有不同要求,可以以第一外語為主,第二外語為輔的專業方向(四年制);也可以是雙外語專業(五年制)。無論采用哪種方案培養,其共同點是:學生需要同時學習兩門外語。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兩門外語,就教學而言,關鍵在于方法。筆者所在學院自2007年9月開始從當年入學的英語專業120名新生中經考試選拔了30位學生(因轉學和出國后剩27人至今)組班,按英日雙外語專業方向培養方案實施教學。經三年的教學,該專業方向的培養質量十分令人滿意。迄今為止,已有23位同學提前半年通過了國際日本語能力測試2級(合格率達85.2%),26位同學通過英語專業4級考試(TEM4),合格率達96.3%。
一、英日雙外語教學中的語言對比內容
雙外語教學中采用對比分析法是可行的。然而,將一種語言與另一種語言作整體上的對比,是不切實際的。在課堂教學中,一般總是選擇兩種語言中的某些部分進行對比,特別是容易造成語言遷移的那些內容。對于第一外語是英語的學生來說,日語以零為起點,在教授日語時,就要對比那些可能會受到英語干擾的內容,通過對比,使學生明確差異,抑制英語對日語的負遷移。當然,除對比差異外,也應該比較兩門外語之間的共性部分,以便讓學生能充分運用自己早已掌握的第一外語知識有效地習得第二外語的某些語言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odEllis給對比分析法下的定義:通過對兩種語言的語言體系的一系列比較和對比以便識別它們的異同[3]。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對構成語言三要素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的某些方面展開對比是切合實際的方法。
二、英日雙外語教學中采用對比語言學基本原理的可能性
我院攻讀英日雙外語專業方向的學生大多有6~10年的英語學習經歷,基本掌握了英語的基礎語法,具有3000~4000左右的詞匯,并具備一定的英語語感,而且他們積累了一套外語學習的方法和比較豐富的語言知識,這是采用語言對比教學法極為有利的條件。雖然英日兩門外語分別屬于兩個不同語系:前者屬印歐語系,后者屬阿勒泰語系,在發音、書寫、語法等方面有很大的語距(languagedistance),但正如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Chomsky)所說:在人類所有的語言深層結構中存在著一種共同的句法規則和語言規律。這些抽象、復雜的語言規則為所有的人類語言所共有,故為普遍語法。普遍語法是通過人類語言習得的特殊能力的作用而發生效益的。據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英日兩種語言即便有諸多差異,但究其深層結構必定存在某些共同的語言規律。對比分析除了可以運用到第一外語教學中去之外,對第二、第三等外語的教學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在第二外語教學中,將第二外語與第一外語進行對比,用比較法組織教學,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1]。呂叔湘先生指出,“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文表現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Odlin在其編寫的著作《LanguageTransfer:Cross-linguisticinfluenceinlanguagelearning》中明確指出,語言之間的比較早就成為第二語言教育的一部分,在20世紀,語言對比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詳細。[2]此外,就語言的特點來看,無論哪種人類自然語言,都是人們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套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至少具有語音、詞匯、語法等構成語言的要素。因此,語言之間無疑是可以比較的。而且,比較是人類研究事物、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也是語言學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1]。
三、結語
在我國,雙外語專業(方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還處于初始階段,尚未成熟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可供借鑒,但從二語習得原理來看,雙外語教學中采用對比教學法是符合語言習得規律的課堂教學手段。雙外語對比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對比分析假說,曾盛行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其目的是通過語言對比,促進語言之間正遷移的發生,避免和糾正負遷移。然而,學者和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兩種外語間的負遷移(差異),而忽略雙外語學習中語言間的正遷移(共性)。
在教學中比較分析兩種外語的不同是必要的,通過比較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習和使用兩種語言時可能出現的錯誤,促進兩種語言的學習。但如果教師只強調兩種外語之間的差異,勢必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加深學生對兩種語言的理解和認識。[6]在用對比法教學時,要注意比較的靈活性、針對性和合理性。不必太講究全面、系統,應當局限在小范圍,以便于學生接受。此外,還應注意的是,雙外語學生面對的是三門語言,即母語+第一外語+第二外語,因此,教師不應忽略母語的作用,母語應當成為課堂教學用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為了創造語言環境而拋棄母語的使用。再則,采用對比法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語言問題,應該適時地結合一外,二外的文化和語用問題進行對比。最后,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從事雙外語教學的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提高自身第二外語的教學和學術研究水平,為提高雙外語復合型人的培養質量作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許余龍.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Odlin.LanguageTransfer:Crosslinguisticinfluenceinlanguagelearn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RodElli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皮細庚.日語概說[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余弦,曲維,關春影.日英漢對照現代日語語法[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
[6]朱效惠,姚璐.多語際遷移認知研究與外語教學[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