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民間音樂的內涵非常豐富,形式非常多樣,其與流行音樂的互融能夠提升民族民間音樂的傳唱度和商業價值,對于豐富流行音樂的形式、促進民族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就兩者的互融性問題展開探討,從理論層面上為兩者協同發展提供一些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流行音樂;互融;發展
目前,“中國風”的流行音樂已然發展成為一種曲風,而這種曲風也變成了年輕群體追逐的一種潮流。由此可見,民族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互融能夠產生出全新的音樂,對于創新音樂文化、提升音樂魅力有著重要的價值。基于此,對兩者的互融性問題展開研究,也具有較強的學術意義。
一、相關概念內涵和互融意義
民族民間音樂這個概念的界定范圍是非常廣的,可以說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名詞。只要是來自于中國民間的傳統音樂,不論是漢族的,還是其他少數民族的,都屬于民族民間音樂的范疇。
流行音樂在風格特色方面沒有明確的界限,它與其他音樂類別的區別主要在于其商業性,又可以被稱為商品音樂。由于大眾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概念也比較相近。流行音樂起源于美國,風格多樣,Jazz、Rock等音樂風格都是在流行音樂產生初期形成的風格,這些風格在現代流行音樂中也普遍應用。
由兩者的概念內涵可知,兩者的概念不存在沖突矛盾之處,這也說明兩者存在互融的可能性。而兩者的互融能夠提升民族民間音樂的商業價值,讓民族民間音樂走入大眾市場,同時也能夠增添流行音樂的新鮮感和創新程度。
二、兩者的互融現狀和特征
就目前兩種音樂的互融發展現狀來看,民族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互融主要可以歸納為語言形式、表演形式、唱法、旋律的互融。
(一)語言形式的互融
相較于一般的流行音樂而言,民族民間音樂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歌詞比較具有生活氣息,有的反應了普通人民生活中的行為和感受,有的是對于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也有一些反諷題材,語言表達形式也更加委婉含蓄。在互融過程中,一些歌曲就采用流行音樂的旋律,在語言形式上與民族民間音樂進行互融,有的是直接引用民族民間音樂的歌詞,有的則是對歌詞進行了改編和在創作,使歌詞既有流行音樂時尚簡潔、意識流的特點,又突出了民族民間音樂歌詞的生活性、委婉含蓄的特點。如鄧麗君和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就直接引用了古代詞人蘇軾的詞作為歌詞,在編曲上采用了流行音樂的旋律和曲風,成為當時傳唱度很高的歌曲。沙寶亮則在民族歌曲《瀏陽河》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運用了民族歌曲語言形式,對于歌曲旋律進行了改編,使得歌曲帶有了流行音樂特色[1]。
(二)表演形式的互融
有些歌曲互融主要通過表演形式的互融來體現,這不僅在表演方面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在藝術形式上也是一種創新。如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這首歌曲不僅僅在歌詞、旋律上實現了兩者互融,在表演形式上更是身穿貴妃裝、以一支古典舞蹈征服了全國觀眾。再例如,以一首《卷珠簾》讓人熟知的歌手霍尊,常常會身穿古風裝上陣表演,配上古典韻味的舞臺背景和伴舞,給人一種視覺享受[2]。
(三)唱法的互融
唱法的互融性的形式比較多樣,結合案例來說,玖月奇跡演唱的《中國美》中,兩位演唱者分別運用了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共同詮釋了一首歌曲,這種互融不僅沒有不和諧感,還讓歌曲充滿了活力,加上演唱者邊彈邊唱的表現形式,給觀眾非常強的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就是通過兩個人分別用兩種唱法合唱一首歌的唱法互融。李瓊所演唱的《山路十八彎》則是一個人詮釋了兩種唱法,她是比較早將兩種唱法進行互融的歌手,在演唱手法上的創新,使她1999年登上春晚,被廣大觀眾熟知和喜愛。進入2000年以后,兩種唱法互融的應用更加廣泛,在一些知名流行歌手的帶領下,流行樂壇逐漸形成“中國風”的曲風,例如王力宏的《花田錯》就實現了流行唱法和京劇唱腔的互融。近年來,“中國風”可謂風靡全中國,而讓“中國風”的流行音樂走向國際,也是當下很多知名音樂人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
(四)旋律的互融
將民族民間音樂的旋律融入流行音樂中,是當下很多歌手應用的互融手法。如陶喆演唱的《蘇三說》中就融入了戲曲旋律。而《歌從漓江來》這首歌曲則是融入了《劉三姐》中的民族音樂插曲的旋律,這首歌極具特色,且展現了廣西的風土人情,令人回味無窮,這首歌由張信哲、鄧紫棋等歌手演唱,于2017年登上了春晚舞臺。
三、兩者互融性發展的對策
流行音樂起源于美國,與民族民間音樂的互融性體現了其本土化發展的趨勢,隨著中國經濟水平和整體素質的不斷提升,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越來越強,對于音樂的精神需求也越來越大,也就是說中國音樂市場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中國音樂的整體創作水平的不斷提升,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只有高品質、有創新的音樂作品才能夠獲得市場認可。在這樣的背景下,音樂創作需要展現出精神文化的傳承、迎合市場的商業性的雙重價值。而民族民間音樂和流行音樂的互融性發展,就是一條可以實現雙重價值的路徑。中國音樂創作者需要建立這樣的互融思維,加強音樂交流和溝通,流行音樂專業人士要深入了解民族民間音樂的元素和內涵,而民族音樂專業人士也要認同流行音樂的存在價值,積極與流行音樂專業人士建立溝通和合作。在這樣的前提下,就能夠加深兩種音樂類型的相互依存關系,很好的實現兩種音樂類型的多種形式的互融,展現出音樂的開放性和創新性,加快中國音樂的發展步伐。
四、結語
民族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互融形式主要包括語言形式、表演形式、唱法、旋律的互融,基于此,相關專業人士要轉變思維,加強溝通和合作,加強互融性步伐,從而促進中國音樂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雨辰.淺析民族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互融性[J].北方音樂, 2015,07:103.
[2] 宋倩雯.試論民族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有機融合[J].黃河之聲, 2019,04:57-58.
作者簡介:王曦(1983-),女,山西盂縣人,研究生學歷,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