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丹
摘要:至今關于情緒的研究和情緒管理的研究已有很多,主要包括情緒的產生、情緒的身理機制、情緒的類型和情緒的管理策略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的理論或條款上,大多操作性、可行性不強,不具備SMART表述的現實可行性。本文基于對非暴力溝通這門學問的深入研究,提出情緒管理的治本方法:
關鍵詞:情緒管理;認知;需要
情緒是個體的一種主觀體驗,它是個體對自身需要和客觀事物之間關系的短暫而強烈的反應,是一種主觀感受、生理反應、認知的互動,并表達出特定的行為。大腦是產生情緒的物質基礎,情緒是腦功能正常與否的外在體現。這從本質上反應了情緒產生的身理機制、情緒的產生過程以及情緒的內涵。
美國生理學家艾爾瑪.辛吉斯將一支支玻璃試管插在攝氏零度、冰與水混合的容器里,以收集人們不同情緒時呼出來的“氣水”。結果發現,心平氣和時呼出來的氣,凝成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雜質。如果生氣,則會出現一種紫色的沉淀物。研究者將這“生氣水”注射到小白鼠身上,幾分鐘后,小白鼠竟然死了。類似的研究和實驗還有很多,無不在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情緒對個體身心健康的影響深遠,學會管理情緒是每個現代人的必修課。
心理學家埃利斯在情緒ABC理論中指出,個體的感受包括身體的本體感受和內心的情緒情感。個體感受的出現,外在的刺激只是誘發個體感受的一個誘因,真正導致個體某種感受的根本原因是個體的認知系統和內在知識結構。也即是說,面對同樣一件事情,因個體的認知和理解不一樣,其情緒和后續反應也會不一樣,甚至相去甚遠。
馬歇爾盧森堡說,自身才是感受的真正來源。感受源于自身的想法、需要和期待。這與艾麗斯情緒ABC理論關于情緒來源的觀點如出一轍,一脈相承。進一步地理解馬歇爾盧森堡關于情緒來源的論說,即情緒是外界刺激是否滿足自身需要的主觀體驗,包括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情緒和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情緒這兩大類。區別于以往關于情緒姐說,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情緒沒有好或壞、正面或負面、積極或者消極之分,只是客觀地看見某種情緒的存在,沒有了評判;二是間接指出了情緒的功能 ,某種情緒的升起一定與個體內在的某種需要密切相關;三是還反映了需要是情緒出現的根本原因。通過對非暴力溝通這門學問的深入研究,下面將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以人為本的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
情緒源于我們自身的認知,需要和期待。這就說明某種情緒之所以出現有幾種可能:一是個體的思維方式、內在價值觀導致的;二是個體內在的某種需要得到或者沒有得到滿足導致的。不管是認知方式還是內在需求,其實它們都是個體內在的思想或需要,故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覺察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思維方式,改變自己的看法。
同一件事情里面總有不止一個意義包含其中。找出最能幫助自己的意義,便可以把事情的價值改變,使事情由絆腳石變為墊腳石,改變自己的情緒,自己因而有所提升。這就是覺察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思維方式,改變認知的意義換框法。比如針對我院的大學新生,有一條上早自習的規定。剛進入大學時,很多學生抗拒,難以接受,感到憤怒、憋屈——上大學還要像高中一樣上早自習。針對這個問題,我用這個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利用一次主題班會,采用“上早自習,我很開心。因為……。”句式,通過全班同學的積極參與和集思廣益,最后我們發現上早自習的收獲竟然可以有五十六條。在這個頭腦風暴的過程中,所有的理由和收獲都是同學們發心自愿的,而不是老師的說教和強行要求,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療愈,再或者在這些收獲或理由中,說不定有真的是你喜歡但未曾看見或者留意到的。
向內覺察,找到自己的需要,并采取正確的方式去滿足它。
需要是滋養個體生命的基本要素。需要一詞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需求”大意雷同。這個需要有三個特征:一是普世性,所有人都有這些需要;二是抽象性:需要是不具備實相性、具體性的,它一定是抽象的。具體和實相的是滿足需要的策略;三是珍視性,這些需要人人珍視它,重視它。當有情緒升起時,如何通過情緒去看到自己內在的需要。下面我舉一個例子:某一天,蘭蘭的哥哥在家里睡午覺,睡了大概三四個小時,因為他們的爸媽不在家,蘭蘭覺得無聊,沒有什么玩兒的,于是蘭蘭就想把他哥哥弄醒,陪她玩。剛開始她就用手輕輕弄了幾下,發現他沒什么反應,然后就撓他的腳,最后他一下吼了我一聲“干啥子”,接著繼續睡了,蘭蘭發現氣氛沒對,就自己一邊玩兒去了,過了會兒,哥哥睡睡醒了,氣呼呼地跟蘭蘭說“最討厭那個在我睡著的時候,在那兒弄我”,從此以后,蘭蘭再也不敢干這事了。案例中的蘭蘭的需要是陪伴,玩耍。可她想到的是滿足陪伴和玩耍的一種方式——把哥哥弄醒,讓他陪自己玩。這個時候哥哥也有自己深深的需要——睡覺、休息。這種情況下,沖突可能產生,因為各自的需要不一樣。都想滿足自身的需要。
所以,當自身有某種情緒升起的時候,先不急于回應那個引發自身情緒的外界因素。而是慢下來,看看自己此時內心升起來的情緒是什么,腦海里冒出來的念頭是什么,做一個深深的自我覺察。當清楚了自己的需要和念頭的時候,再看看有念頭妨礙了自身需要的滿足,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以及采取怎樣的行動滿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案例中的蘭蘭想要的是玩耍和陪伴,在那個當下,陪伴和玩耍是蘭蘭內心真實的渴望得到滿足的需要,蘭蘭得為自己的這個需要負責,她可以看看有些什么資源或者現實條件可以達成或者滿足自己關于玩耍和陪伴的需要。可以看書,也可以看電視;可以自我陪伴,也可以出去找朋友等等,了悟自己的需要,然后在找到正確的適當的方式去滿足,需要是不變的,但滿足需要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在這樣一個自我覺察和自我滿足的過程中,最開始的情緒也就慢慢地淡化了、轉化了。這是一個自我覺察、自我同理、自我關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情緒可以得到有效的管理。
參考文獻:
[1]夏俊武.拓展訓練對大學生情緒管理影響的實驗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18(01)
[2]李桂英.大學生人際關系與情緒管理之間的相關性研究[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7(12)
[3]秦艷娟.大學生交往中常見的情緒障礙分析及應對策略[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6(04)
[4]王菊姣.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情緒管理[J].法制與社會,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