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本文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基本功在乒乓球教學中的重要性,為何要把球性練習放在重要的位置和球性練習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討,旨在為高職院校乒乓球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乒乓球教學;球性練習;基本功
乒乓球作為我國的國球,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一項體育運動,同時也備受高校學生的歡迎。乒乓球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對乒乓球運動的興趣及鍛煉身體的自覺性,增強其體質。正確、熟練地掌握好基本功,不但是提高技術水平和戰術質量的可靠保證,也是爭取比賽主動、奪取比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加強球性練習,更好地控制球和支配球,達到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的程度,對其他技術學習與掌握大有裨益。
一、高職院校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高等職業教育中的體育教學不僅可以增強學生體質,還可以培養學生具有一技之長和全面掌握知識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以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為學生自身擇業開辟更廣闊的空間。高職院校學生的乒乓球技術水平因受諸多因素制約,出現了學生底子薄弱的現狀。
目前,乒乓球運動發展較快,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深受學生喜愛,但高職院校學生乒乓球水平整體低下。由于高職院校本身的辦學規模較小,運動場所少,學生人數多,制約著體育運動的開展。
二、基本功在乒乓球教學訓練中的重要性分析
乒乓球運動對抗激烈,快速多變,運動員的心理、智力、素質、技巧、品質等都是通過技術動作表現出來的。因此,最基本、最簡單、最具關鍵性的部分都包含在技術動作之中,不管哪個動作方法,從結構上來分析,關鍵性的規律部分是通過對球的控制和支配、腳步移動和觀察、判斷三部分合理地完成各種動作。
當今世界乒乓球運動的發展趨勢,是朝著“快速多變、高超技巧、準確兇狠”的方向發展。其中“高超技巧”即反映了扎實的基本功,離開了基本功,即使跑得再快,跳得再高,身體素質再好,也不能在競技場上發揮出乒乓球的超強魅力,不能完成進攻任務。所以,基本功是運動員學習、掌握和運用技術和戰術的基礎,是乒乓球運動中教學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要把球性練習放在基本功訓練的重要位置
球性練習是基本功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正確認識球性,在教學訓練中重視球性練習,是重視基本功訓練的一項重要舉措。
高職院校學生的乒乓球基礎普遍較低,主要體現在:1.基本站位和預備姿勢不正確;2.握拍方法不正確且已形成習慣難以改正;3.不會發力,身體協調能力差;4.對乒乓球的基本功概念不了解,忽視基本功練習,更不要說達到什么標準;5.學生喜歡亂動亂打不喜歡從基本功練起。要使高職乒乓球教學效果向著健康的方向不斷前進,不但要提升教師自身的水平,而且還要鼓勵教師從事一些科研活動,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以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四、球性練習的方法
1.拋接球練習方法。拋接球練習方法主要有兩種:①將球置于掌心,爆發性地用力將球拋起,下落后用手接住。這種練習方法有多種形式,拋球的高度可根據練習者的水平來定,初學者和水平較低者拋的高度要低,根據熟練程度的提高來增加力度與高度。②將球置于掌心,爆發性用力將球拋起,下落后用球拍接住。這種練習方法較難,需要有一定的球性基礎的練習者才能做好。
2.拍、抓球練習方法。拍球練習的方法:學生伸出手掌,前臂與上臂夾角約90度,用“伸平繃直”的手掌連續擊球。根據練習者的熟練程度增減拍球的力度,熟練者可以嘗試手心、手背交替擊球,左右手交替擊球。作用是體會球的高、低、輕、重對手掌撞擊力大小的影響;體會手掌的松緊程度對球彈跳狀態的影響;體會手掌與地面的角度變化對球彈跳方向的影響。抓球練習的方法:將球拋向地面,反彈回來的球主動抓住;面向墻站立,也可以將球拋向墻,反彈回來的球主動抓住。練習者根據熟練程度增減拋球的力度。作用是此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眼睛與手的配合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球的反彈規律及手掌、手指接觸瞬間的感覺。
3.顛球練習方法。顛球練習方法有兩種:①正面顛球,左手持球將球從額前高度放下,右手握拍于胸腹前將球托起,要控制好力量,反復練習。要求握拍力量適中,球拍面要穩,顛球力量適中,不要過高或過低。②正反拍面交替顛球,這種練習方法有一定的難度,要求練習者有一定的球性基礎才能做好。
4.對墻練習方法。對墻練習方法可分為直接擊球和落地擊球兩種。①直接擊球,練習者面向墻站立,距離墻大約1-2米(此距離可以根據練習者的身高,熟練程度進行調整),將球拋向墻面,反彈回來后用拍擊回,反復練習。②落地擊球,練習者面向墻站立,距離墻大約2-3米,將球拋向墻面,球落地反彈回來后用拍擊回,反復練習。為了提高趣味性,可以采用兩人競賽、計數練習、雙人交換練習等。
總之,球性練習應貫穿于整個乒乓球的教學過程中,球性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基本功掌握,熟練掌握步伐、控球、發球、接發球、拉球、削球等技術,提高控球能力,使練習者能享受到乒乓球的樂趣,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唐建軍.乒乓球運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李詳.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