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摘要:應用型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建設中主要存在專業特色不突出;課程體系不完善;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度不高;師資隊伍力量比較薄弱等問題。為提高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滿足國內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在專業建設上,必須明確專業定位和專業特色;優化課程體系,構建立體實踐教學體系;將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進行教學改革;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課程體系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從初創到日漸繁榮,如今已走過了三十余年的歷程,為社會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然而,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因為在國內如果要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招聘單位對畢業生學歷要求在碩士以上。這樣,國內本科畢業生就只能選擇一些語言培訓機構或國際學校。然而事實上,有資料顯示國外漢語教師的缺口極大,但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的本科生赴國外任教的數量極少。針對漢語國際教育本科畢業生出現的問題,我們十分有必要探討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建設問題,找出專業建設中突出的現實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從而更好地建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出能夠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人才。
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專業特色不突出
專業特色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一是與相近專業相區別的特點,二是與其他高校相同專業相區別的特點。從與相近專業的區別來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易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界限不分。例如,開設課程中存在漢語言和文學課所占比例過大,而對外漢語教學、外語等課程所占比例偏小。這樣由于專業目標設計者對兩個專業辨識度不清,就會導致專業自身特色不突出。再從不同高校相同專業的區別來看,一些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特色不突出,有同質化的現象。這主要是在“寬口徑”觀念的影響下,忽略了區域發展特色、學校實際情況,導致專業特色不突出。
(二)課程體系不完善
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專業必修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公共課程,以及實踐課程。由于對專業認識上的差異,在課程體系構建上,主要出現了以下偏差:一是過分強調外語,使外語類課程在總課程中所占比例過大,從而導致學生現代漢語本體知識不足;二是過分強調現代漢語和文學,使現代漢語和文學課程在總課程中所占比例偏高,又導致學生外語水平不足;三是過分偏重于才藝培養,使才藝類課程學時很高,卻忽略了語言本體知識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造成學生專業素養欠缺。此外,存在理論課學時偏高,實踐課學時偏低的現象。這些問題必然導致學生難以勝任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工作,難以勝任中外文化交流工作。[1]
(三)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度不高
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各高校運用信息技術與專業教學融合的程度不盡相同,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度不高。盡管多媒體教學已經很普及了,但有些專業教師依然是“一塊黑板、一根粉筆、三尺講臺”的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即使運用了多媒體,但在課件的制作和設計上水平也不高。此外,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也是很有限的,把它們用于課堂教學的教師也不多。研究語料庫中的語料,并把它作為教學素材或形成教學案例,目前這方面做得也是遠遠不夠的。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之所以融合度不高,與教師的教學觀念、技術觀念有密切的關系,也與教師的信息素養有很大的關系。[2]
(四)師資隊伍力量比較薄弱
在應用型高校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創辦的歷史不長,這是影響師資力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師資隊伍力量薄弱表現在:一是存在專業不對口現象。二是教師多為年輕教師,碩士學位,缺乏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所需要的實踐經驗。三是教師的科研水平較弱,發表的核心論文數量不多。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要當作系統工程來發展
(一)明確專業定位和專業特色
專業定位是確定專業走向的方向標。專業定位中主要包括類型定位、人才定位、就業定位、能力定位。類型定位是由學校類型決定的,學校類型有兩種即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因此,人才定位也有兩種即培養研究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具體培養哪類研究型人才或應用型人才就需要符合就業定位,在此基礎上確定能力定位,構建課程體系。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該因地域資源不同、學校資源不同而各有特色。因此,明確可利用的地域資源和學校資源的優勢,人才培養上注意與市場需求進行有效的對接,使專業定位具有針對性,這樣就可以明確專業定位和專業特色,從而使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形成錯位發展和競爭。
(二)優化課程體系,構建立體實踐教學體系
在明確專業定位和特色之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構建課程體系,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優化課程體系,使之能與社會需求對接,達成人才培養的目標。
優化課程體系時,除了注意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外,還要注意各類課程學時比例的合理性。羅小東(2005)認為外語課程應占總學時的50%,漢語和語言學課程占20%,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課程的學時應占25%,其他課程,如中外關系、與對外漢語教學對象國有關的思想、文化、歷史、政治等,其學時應占5%。賀麗琪(2009)等通過調查實驗后認為,外語課程為30%左右效果更好,另外,要提高漢語知識、中國文學、中國文化和對外漢語教學法在專業課中的比例。本文同意賀麗琪的觀點,畢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教外國學生漢語,如果漢語本體知識、中國文學文化知識都掌握得不系統、不扎實,那么今后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水平就會受到限制。
構建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對學生切實掌握教學目標所需要的能力至關重要。由于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并且是需要一段時間在實踐中養成的,因此實踐方式呈現多種形式。一是課堂教學實踐,包括專業實踐課和技能實踐課,如書法、英語、普通話、漢語國際教育教學課程實訓、中華才藝實訓、實用寫作實訓等,使學生獲得比較扎實的職業基本技能。二是課余活動教育實踐,包括教學設計比賽、試講比賽、中華傳統才藝表演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三是社會實踐,即讓學生走出課堂、學以致用的實踐活動。采取外國留學生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語言結對”的方式,通過相互接觸達到提高雙方言語交際能力。四是教育實習,即安排學生從事教育教學活動、進行調查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的重要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對從事教育科研工作有直接幫助,而且對將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有指導作用。
(三)將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進行教學改革
當前,信息技術已經普遍運用于各類教學中,如何將其運用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本科教學,助推教學目標的達成?我們認為首先是轉變教師教學觀念、技術觀念,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對教師進行這方面的培訓,使其認識到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其次,要深入研究多媒體、網絡、語料庫對專業教學及其研究的意義和運用。最后,在此基礎上,構建以信息技術驅動下的漢語國際教育本科教學的改革。
(四)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
基于漢語國際教育師資力量比較薄弱的現象,一方面可以通過引進高水平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科帶頭人或博士來增強師資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現有年輕教師的培養,例如,任對外漢語教師,為留學生授課來獲得教學實踐經驗,或者繼續深造考取博士等方式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
總之,我們要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問題,反思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礎上,明確專業定位和專業特色;優化課程體系,構建立體實踐教學體系;將專業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進行教學改革;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當然,在專業建設中,教學的基本條件,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等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原新梅,孫小兵.對外漢語專業建設的思考與探索[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12).
[2]姜用超.信息技術驅動的漢語國際教育現狀與反思[J].教學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