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玉嬌 王燕露 張曉婷
摘要:在當前的課改背景下,課程體系與創新人才的培育要求十分突出,高校學生在個人發展中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逐漸呈現出普遍化的趨勢,由此在高校展開心理教育公共必修課的指導便十分重要,同時,高校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要接觸人群,在課程標準化建設過程中以互聯網為發展媒介,能夠強化學生參與,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狀態,是推進心理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本文中,筆者從互聯網環境在心理教育中的優勢作用分析出發,并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給出了幾點推動心理教育標準化建設的關鍵路徑,旨在通過心理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來發展和完善高校課改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心理教育;公共必修課;標準化;課改;路徑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高校的教育教學形式帶來了深刻的發展變革,隨之而來的是高校學生成為互聯網的主要用戶人群。隨著教學形式與學生信息獲取路徑的多樣化改變,高校教育教學改革也迫在眉睫。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近些年來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發展方向,在緩解高校學生學習及就業壓力,推動高校素質教育改革以及創新課程教學結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這一發展浪潮下,將心理教育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充分利用互聯網環境來推動課程教育逐漸實現標準化,是促進高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重要體現和基本保障,因此,本文主要對互聯網環境下心理教育公共必修課程標準化進行研究,以期促進高校課改效果的逐漸提升和全面深入。
一、互聯網環境在高校心理教育發展中的優勢作用分析
(一)發展心理教育內容多元化
互聯網環境在高校校園中具有較高的普遍性,在心理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對標準化要求的關鍵在于強化大學生的學習意識,互聯網在高校心理課程教育中的應用能夠進一步結合網絡內容展開針對化的心理教育,結合不同的時事熱點以及問題情況,對大學生展開多個方面,多種情況的心理教育,還能夠促進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發展中的不斷優化發展。因此,互聯網環境能夠進一步促進心理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多元化,促進學生能夠在互聯網環境中逐漸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和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二)創新心理教育形式多樣化
傳統課程教育是以書本為媒介,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傳遞來實現的,互聯網環境帶來的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是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創新表現。一方面,多媒體技術能夠以視頻或者音頻等形式強化學生對基礎教育理論內容的理解,能夠將抽象的理論轉變為直觀的圖片或視頻,方便學生理解;另一方面,以多媒體技術為途徑能夠強化心理教育必修課程教學體系結構,幫助學生梳理課堂結構,創建直觀的思維導圖來實現全面系統的講授,是標準化改革發展的著重表現方面,也是高校課程改革發展的重要實踐路徑。
(三)推動心理教育效率最大化
心理教育作為課改模式下的一門公共必修課,互聯網環境的融入帶來的不僅僅是教育內容與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同時,教師還能夠通過互聯網環境實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變化,在互聯網環境中充分利用社交軟件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強化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方式,實現心理教育在線上線下的教育效率最大化。
二、互聯網環境下心理教育標準化實踐路徑分析
(一)以課改為基礎強化學生課堂教育地位
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在于通過強化課堂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教學主體地位來推動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互聯網環境下將心理教育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逐漸實現標準化的關鍵路徑在于線下課堂上強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線上教育中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通過線上線下對學生整體心理狀態以及發展狀況的有效把握與合理分析,能夠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推動心理教育這一課程的標準化發展,同時還能夠充分結合高校教育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加強對高?;A課程體系的不斷優化,是課改標準要求下高校教育發展的關鍵節點。課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展開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和創新型人才,高校作為人才資源的主要培養陣地,在社會人才輸出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以課程改革為基礎強化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是促進高校心理教育公共必修課標準化程度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以互聯網為支撐強化新媒體教育形式
互聯網在課堂教育與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性是開展心理教育的重要基礎,在課堂教育中,互聯網的應用是以多媒體技術為基礎展開的,在課外心理教育的輔導過程中,互聯網可以作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媒介?;ヂ摼W環境的成熟發展帶來的多種社交軟件是高校學生的主要使用對象,而由社交軟件的發展逐漸衍生出來的新媒體也為高校心理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宣傳陣地。因此,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心理教育公共必修課程的標準化發展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展開互聯網線上教育,以微博、微信以及微視頻等為主要發展路徑,豐富高校學生在互聯網環境中的心理教育接觸范圍,這種形式的教育教學不僅強化和發展高校心理教育的課改效果,還能夠為學生在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互聯網環境,強化心理教育對學生發展的指導意義與價值。
(三)以必修課程為重要根本發展心理教育標準化方向
將心理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可以充分體現其發展價值。近些年來,受多重壓力的影響,高校學生在個人發展中面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威脅。將這一門課程作為必修課程來強化素質教育,不僅能夠強化課程改革的程度與效果,還能夠幫助學生緩解由于壓力帶來的各種心理問題?;ヂ摼W環境下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應當不斷優化和發展心理教育的教學體系結構,結合互聯網的優勢作用逐步推進心理教育課程的標準化建設,充分結合高校學生在個人發展中面臨的多種問題,進一步展開教學內容的豐富、教學形式的多樣以及教學結構的逐漸完善,以此來實現互聯網環境下心理教育公共必修課程標準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玲娟.分析互聯網環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當代旅游,2019(1):245-245.
[2]陳玲,李姝琦.“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策略研究——以陜西民辦高校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19(01):13-14.
[3]熊惟蓉.“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才智,2019(03):40.
[4]伍澤宇,嚴嘉煒,楊鼎.“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風險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論,2018,766(27):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