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欣
摘 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是大學生進入社會求職的必要準備,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全大學生思想人格、提高其社會生存能力的重要途徑。大學生生涯與心理健康教育在主體、任務、價值方面有著重要的目標關聯。在高校工作中,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融合能夠有效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心理健康教育;融合
根據教育部2018年7月發布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全國的普通高校已達2631所[1]。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迅速“貶值”,招聘市場對應屆求職者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課程成績,而是全面考慮了大學生綜合素質、思維方式和技能特長等多方面因素。雖然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都開展了職業生涯指導課程,但并非都有與心理教育相融相結合,而實際上兩者有著重要的目標關聯。部分大學生在自我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高估自身能力、過低的自我評價都會使他們在為未來職位做出規劃時偏離自身志趣所向的職業方向,或定位不到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職業。本文將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兩者的關聯性及融合辦法進行探討。
1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對影響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找到合適的職業目標,并制定相應的實施和培訓計劃[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已成為當今大學生的人力資源課題內容[3],也是其畢業后能夠順利就業的關鍵途徑。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著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問題:一是教學目標模糊。大學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常常具突擊性,只是為了解決即將畢業的學生應對就業前可能存在的問題;二是教學內容單一、沒有針對性[4]。其內容多為求職中和就業前的泛泛指導,包括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且多數時候是照本宣科,并未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現實經歷來進行具體分析和專門指導。也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對其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沒有體現出人文關懷;三是教學效果不理想[5]。大學生在接受了教育或訓練后,仍未能對自己以后的職業道路做出切合實際的規劃。
2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學生保質保量完成課程和如期、如愿進入職場的關鍵要素[6]。我國教育部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認識到大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表現:
2.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逐漸豐富,教育體系和體制也在逐步完善當中
第一,我國各高校都相繼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越來越普遍和專業化。大學生在讀期間必拿到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本,并按規定接受相應的課程考核,以確保對課程內容的掌握[7]。第二,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體制正在逐步完善當中,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貫徹和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必要前提條件。
2.2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養途徑眾多,已獲得一定成果
要有效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加快加強建設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目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養途徑多樣,有兩種被使用得最多:一種是讓教師在本校開設的心理相關專業進修。很多示范院校開設的心理學和心理學相關的專業,都能對心理學人才進行系統的培育工作。另一種是在高校內、輔導機構或各種協會、同行會開展的短期培訓課程,不同高校之間互派教師前去傾聽學習,或派送教師前去機構或各組織舉辦的會議、沙龍等觀摩學習。
2.3 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起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經過二十多年的實施建設,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已頗為豐碩,使得我國在這方面的工作開展上有了更為豐富的指導經驗和更清晰的指導方向。當然,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未來高校學生要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所以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要繼續且任務將更為艱巨。
3 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3.1 讓學生的職業角色適應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大學生的職業素養
不良心理狀態必定不利于大學生的課程學習,尤其會影響他們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表現和以后求職的順利程度。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健全大學生的人格發展,使之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讓其以后在職場上可以調節自如,其個性得到健康發展,意志和情感得到相應釋放,繼而讓他們的職業角色適應能力得到提升,職業素養得到提高。
3.2 讓學生的生活壓力得到排解,從而有勇氣面對各種挑戰
現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所面對的壓力和挑戰也隨之增加。在此環境中有的大學生為了減少壓力,會選擇逃避或拖延,這嚴重影響了他們對自己未來理想職業的積極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調節,鼓勵他們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壓力和困難,使學生的生活壓力得到更有效的排解,從而使他們有更大的勇氣去應對學習生活和未來職場生活中的各類挑戰。
3.3 使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更加科學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強調了大學生的理想和志向的重要性。理想和志向是個體堅定選擇和堅持初心的動力來源,職業規劃中也應該突出這兩個方面[8]。心理健康教育也讓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更為清晰,找出自己以后發展的方向和重點。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能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從而更有利于其將規劃付諸實踐并根據具體情況適時調整。
4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內容和方法
4.1 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內容
目前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并未充分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的結合須逐漸被重視[9]。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個人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綜合能力,健全個性和人格的發展。納入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內容應包括:心理學基本理論,自我認知教育,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及環境適應等方面。
4.2 將兩者融合的方法
1.要把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為大學必修課。努力宣傳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激發學生主動和積極進行職業規劃,并要求學生掌握關于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礎的理論知識。
2.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貫穿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首先,讓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各個環節,進行自我意識和自我情感的管理,良好地經營人際交往,不斷地審視自我,提高其在職業選擇和職業目標確定中的個性發展和自我意識。其次,在灌輸職業規劃理念的同時,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性,使其不斷增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并能根據環境的變化而適時調整情緒和策略,調整和評估最初設立的職業生涯目標,促進其理智地對待和分析職業生涯規劃問題。最后,開展關于學生就業的實踐活動,并在具體的實踐中貫穿心理教育,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具體活動下表現得更為清晰,有利于針對學生的個體心理差異進行輔導。
3.對從事職業生涯規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的整體資源整合。在全校范圍內,通過全體師生的重視和共同合作來推進和完成這一工作。高校可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工作室、熱線或微信公眾號平臺,讓經過訓練的心理健康教師對學生遇到的職業生涯方面的問題提供個體指導。
綜上所述,本文在介紹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同時,也對后者對前者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同時給出了如何將兩者進行融合的建議。總而言之,把對學生的心理教育納入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可加深學生對自我的認知,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增強信心和應對復雜環境的能力,也加深他們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解和提高其規劃能力。
參考文獻:
[1] 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J].中國地質教育,2018,27(04):100-104
[2] 劉詠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5.
[3] 程貴林.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金字塔”模型構建與實施[J].中國成人教育,2016(24):55-57
[4] 卓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心理問題及對策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29):69-72.
[5] 張海娟,劉曉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7(11):79-84
[6] 楊惠.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 2010(21)
[7] 胡娟,黃敏,楊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融合淺析[J]. 成功(教育), 2012(04)
[8] 趙曼姝,秦瑛.論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作用[J]. 赤子,201(04).
[9] 譚群霜.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的設計與反思[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8(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