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國禮 馬永東 陶玉釗
摘要:文章分析都是近郊地區城鎮特征,探索自下而上的發展路徑,以現代農業發展為基礎,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釋放勞動力。依托農產品加工業的良好基礎和政策環境,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規模擴大、類型增加,擴展農業生產腹地,帶動更廣范圍農業現代化發展。依托交通區位優勢,促進批發、零售等形式的農產品交易的發展。最終實現三產相互促進,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步協調發展。
關鍵詞:產業策劃;都市近郊;小城鎮
1引言
提出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7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智力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明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綱領和路線圖。作為破解我國當前社會主要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國內學者認為產業發展是關鍵,文章分析都是近郊地區城鎮特征,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步協調發展。
2現狀特征
2.1蔬菜種植快速發展,競爭優勢明顯
近年雙溝鎮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農業經濟成績斐然,尤以蔬菜種植為主。依托鎮內專業大戶乾興農業生產有限公司、李行農業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農業龍頭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建設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形成以蔬菜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每畝土地年可賺2萬余元,收入是傳統農業的10倍以上。2017年全鎮蔬菜種植面積2.5萬畝,產量1.6萬噸,在全區各鄉鎮中位居前列。蔬菜遠銷武漢、十堰、南陽等大中城市,甚至包裝后冷藏出口到香港、東南亞等地,輻射整個雙溝乃至帶動整個襄東地區蔬菜產業化的發展。
2.2工業快速崛起,發展有待鞏固
根據2001-2016年資料,雙溝鎮三次產業均取得了較快發展,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6.6%、26.1%和18.3%。從占GDP比重看,第一產業及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下降較快,第二產業比重快速上升,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第二產業增加值既2009年超越第三產業增加值后,地位日益凸顯
2017年,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家,從業人員3203人,工業總產值77.3億元,營業收入76.1億元,在各開發區及各鎮中僅次于襄州開發區,位居各鄉鎮之首。但與深圳工業園和張灣鎮差距不大,發展有待進一步鞏固。
2.3現狀問題總結
(1)總體問題:農業緩慢提升,工業有待深化,服務尚未拉動
雙溝現狀農業發展緩慢,依靠科技進步以及綜合開發利用不夠,優質高效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還有待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還不發達,出售的糧食、生豬、油料等主要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生產基本都被鎖定在“微笑曲線”的價值鏈低端環節,產業和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并沒有得到實質性提升;產品保鮮、包裝、貯運、銷售體系發展相對滯后,金融、科技服務有待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均未得到快速提升。現狀三次產業發展狀況使得大量農民捆在土地上,就業人口超過了土地承載力,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二三產業發展的滯后使得帶動就業能力不足,延緩了城鎮化進程。
(2)發展路徑:加速發展,率先發展
雙溝未來應抓住四化同步試點機遇,確立“加速發展、率先發展”的路徑。以農產品加工與交易為突破口,作為全鎮發展的核心動力。重新審視雙溝的發展區位,充分發揮主城邊緣的區位優勢,承擔主城發展的專業化職能,提升發展能級。
3產業發展策略
3.1發展目標
圍繞促進新型工業化和現代農業化的總體目標,以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商貿為核心發展動力,以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集群發展為主要手段,促進農業高效化、工業集聚化、服務業現代化發展。建蔬菜、糧油、養殖高效基地,推動規模化、品質化、特色化、生態化、科技化發展,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三產聯動發展,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條,打造區域性農產品加工中心、農產品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國家級高效農業示范區,以農產品加工和貿易為核心,構建以農業全產業鏈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3.2發展策略
(1)產業集群發展戰略
①依托龍頭企業打造產業鏈條。
通過爭取扶持資金、招商引資等途徑,引導生產要素向骨干企業集中,發展壯大乾興農業、李行農業、萬寶糧油、雙北糧油等龍頭企業。建立以糧油、蔬菜、畜牧、特色作物為主導的種養領域產業體系,加快主導產業產業化進程,以龍頭企業發展為帶動,加快各類農產品的產業鏈延伸。大力發展優勢農產品加工業,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擴大農民就業增收為目標,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生產協調發展。推廣普及先進實用的儲藏、保鮮、分級清選、包裝技術,促進農產品保質減損增效。強化科技創新,完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與應用能力,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產值過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促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升級。
②打造產業集群式發展的服務平臺。
建立創新中心、科技研發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網絡中心、融資擔保機構、商會等中介服務組織,更多地在激勵知識創新與擴散、提升產業經濟外部性、調節市場失靈方面發揮催生作用。以園區建設為重點,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的平臺,吸引農產品加工及其配套企業向園區聚集,形成一批特色明顯、產品知名、競爭力較強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圍繞園區發展的產業定位,制定優惠政策,為吸引企業進入園區創造良好的招商引資政策環境。
(2)品牌經營提升戰略
堅持靠領先創品牌、靠標準創品牌、靠市場創品牌、靠生態創品牌,打響大頭菜、糧油等系列名牌產品。農產品加工企業應堅持走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技術引進支撐、政府推動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自主品牌的發展道路,努力創建名牌產品。鼓勵和扶持具有自主知名品牌的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加大對自主品牌的宣傳,擴大自主知名品牌的國內外影響,通過龍頭企業和品牌作用輻射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的大發展。
逐步強化食品安全保障。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質量追溯、退市銷毀等監管制度,健全檢驗檢測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保障。
(3)科技智力支撐戰略
①積極推進農業服務業發展。著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的研究制定、示范推廣、人員培訓等事項,配套建設農業標準化研究院、培訓基地、示范園區。研究院負責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農業生產標準研究制定;培訓基地負責各地農業生產人員的標準化培訓;示范園區不但起到培訓實習的作用,而且還要起到引領示范作用,輻射帶動農業標準化的推廣應用。
②積極發展高效設施蔬菜花卉與休閑農業。順應市場發展態勢,突出高效設施建設與農業休閑的產業價值,堅持以產業為支撐,以科技為支撐,以挖掘農耕文化為前提,緊緊圍繞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生活和農村風情風貌,大力培育高效蔬菜花卉生產與休閑農業體驗。
③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發中心建設。以市農科院等農業科研機構為載體,加強服務功能建設,為農產品精深加工提供檢驗檢測、科研信息、科技培訓、項目評估等方面的公共服務。以農業科技創新園區和示范企業為主體,積極開展與國內外大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研究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新技術、新產品,提高農產品加工業的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馮獻.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內涵與同步發展的現實選擇和作用機理 [J].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2013
[2] 陳佳貴,黃群慧,鐘宏武.中國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特征分析[].經濟研究,2006
[3] 辜勝阻.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