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濤
摘 要: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金融資源供給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村支付服務的發展。本文通過研究湖南攸縣小集村的支付服務環境現狀及制約因素,為改善我國農村支付環境、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擴大農村消費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農村經濟;支付環境;制約因素;提高生活水平
一、農村支付環境的現狀分析
(一)樣本基本情況
攸縣小集村是15個省級貧困村之一,對于研究其他相對落后的農村支付環境具有參考意義。本文主要從經濟、人口構架、地理位置等因素進行探討。
小集村坐落在欄桿鎮西部,南到化樓,北至段樓,距離縣城大約20公里左右,地域面積約8.79平方公里。人口4400余人,外出經商人口較多,人口結構老齡化嚴重。全村以傳統農業作為主導產業,以種植小麥為主,種玉米、大豆為輔。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棉花等。但耕地資源貧瘠,人均耕地面積不到5分,村民人均年收入約l萬元,經濟發展較為落后。
(二)支付環境現狀分析
通過商家二維碼收付款之后提現,走訪村中重點商戶、金融機構等方式,收集到小集村當地居民日常采買支付消費習慣,依據對其支付環境進行綜合歸納分析,對下文明顯的特征進行分析。
1.以現金支付為主
通過各個商家二維碼收付款之后進行提現,單詞單筆成交數量和總額來衡量,據算,50~55歲以上中老年的消費方式還是以使用現金居多。固定的3~5天時問周期和定點街道或者居民活動廣場的現場選擇購物,從日化品,生活必需品,精神拓展各個方面,現金支付仍占主要,高達70%左右。
由各個銀行、助農取款服務點作為供給主體。可靠、直接,存取,固守,相對較為方便。其中,當地支付的主要場景是每月同定十二場的趕集采買基本采用的是現金交易方式。
2.支付多元化趨勢明顯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快速發展,客戶移動端支付方式逐漸成為主導,經調查,村民反饋支付金額5000元以下大多使用平臺多體現為微信、支付寶二維碼收付,手機銀行和網銀支付,以微信支付居多,操作便捷。村民可以通過手機互聯網與城鎮居民無差異支付環境,包括通過進行轉賬、繳納公共支出費用等,各大物流體系也完成了城鄉物流結合,村民也可參與網絡購物,豐富自己購買商品的可選性。通過個體對個體的轉賬,電子交易來避免雙方存取款環節,實現游刃有余的現金調劑,以彌補村內沒有銀行網點的不足,更加實現了資源整合化。
3.支付群體分化鮮明
在支付方式的選擇上體現出三個左右相對明顯的人群結構特征。從年齡上看,55歲是個明顯的分水嶺,55歲以上人群以現金方式交易為主,而55歲以下則逐漸適應時代,受大環境的支付方式熏陶和傳染,選擇非現金方式交易,尤其是以20~50歲青壯年,大學生、個體工商戶、外出務工人員幾乎實現l00%的支出全部用于移動端;從行業區分上來看,村內個體經商、農副產品種植戶大多數都是選擇非現金支付方式,少數務農者選擇現金方式較多;從外出人員看,所有留守人員使用現金方式比例較高,外出務工、經商人員沿用在外致富習慣均是使用移動支付方式。新的支付方式的產生和觀念在既有差異下產生摩擦,隨著人員的流動帶來了思想觀念和認知水平的提升,傳統支付方式受到沖擊,先進支付方式的認知度和使用率也在逐步增加。
二、我國農村支付發展的制約因素
本文從需求、供給兩個維度深入探析制約當前農村支付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需求受到抑制:經濟發展緩慢、人口持續外流、消費結構單一
1.農村居民收入不穩定,需求增長緩慢
當前,政府出臺了各類減稅惠農政策來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但村民可供支配的財富仍是相當有限。由統計可知,2018年株洲市城鎮居民年收入大約是小集村居民年收入的四倍,主要原因在于,小集村居民收入來源不固定,收入不穩定,以至消費動力不足,農村支付發展受阻。
2.人口持續外流,需求主體不足
當前,小集村人口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大量人外出務工,全村30%人口處于全脫農和半脫農的狀態之中,或異鄉打工,或脫農進城,小集村常住人口處于“負增長”;二是年齡結構失衡,老齡化,小集村常住人口以老、幼為主體,家庭年收入相對較低。留守村民形態意識傳統守舊,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應用能力較弱,缺乏主動性和實踐性,這使得小集村內新興支付方式需求的主體有限,對支付發展形成了阻礙。
3.消費結構單一,需求發展滯后
小集村居民收入不高抑制了整體消費需求,長期以來,農村地區的主要消費是生活必需品,消費結構單一,缺乏發展的彈性。這類需求多以現金交易為主,如村內趕集時基本使用現金交易,客觀上也限制了支付形式的創新。
(二)供給相對不足:基礎設施薄弱、運營成本較高、知識普及缺位
1.公共建設設施不足,缺乏便利
小集村金融支付業務基礎條件不足,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銀行網點建設服務人員構架不足,全鎮總面積96平方公里,下轄20個村、2個居委會,272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3.58萬人。僅兩個銀行網點,平均每個網點服務1.9萬余人,服務能力不足,村民在網點辦理業務平均排隊時長在20分鐘以上。二是新型助農取款終端稀少,目前村民滿意度較高的新型助農取款終端尚未在桃水鎮其他村推廣,因此部分村辦理業務更為不便,需要往返鎮上網點,也因此占用了柜面的資源和時間,降低了網點業務效率。三是銀行網點對于柜臺工作人員的人數配置和專業度也是存在一定的補缺。
2.運營成本較高,使用率低下
和城鎮比較,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低下,網點設備密集度和機具引用的數量方面,使用率不高。導致銀行運營成本加大。經濟發展不夠活躍,金融業務量偏少,使各類基礎設備的維護成本也隨之增高,因此農村地區金融服務虧損可能性較大,運營成本較高,持續性不強。
3.針對性知識普及不足
目前農村地區支付宣傳針對性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宣傳對象上,目前留守群體普遍文化程度低下,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傳統的文字性宣傳方式見效不佳。從內心根本認知不到正確操作的必要性,僥幸心理強烈。二從宣傳形式,涉農機構宣傳方式單一固守,對村民的知識普及力度較弱。三是風險防范宣傳不到位,沒有明確目的性,受宣傳者也輕視對待,沒有真正認識到詐騙行為帶給其后果的嚴重性。目前網貸,套現,借貸肆意蔓延,農村留守人員信息閉塞,對于多翻花樣的詐騙手段無從辨別。只突出了支付的便捷化,風險防范意識還是沒有深入人心。調查過程中,很多村民辦理柜臺業務不重視面部識別,指紋錄入,一味地依賴辦理業務人員,讓其代為辦理,將原始密碼告知給工作人員。
三、改革農村支付的實施方案和意見
基于小集村當前支付服務現狀及制約因素,我們以供給側改進為主,在供給成本與滿足需求相對均衡的前提下,提出較為契合實際的優化農村支付服務總體思路。
1.合理布局現金供給,在農戶聚集的三公里范圍內,通過設置銀行服務網點或建設小而精的助農取款服務點,解決農戶現金需求問題,形成農村地區半小時金融服務圈。
2.提供零成本支付服務,將農村支付服務定位為政策性業務,制定統一的、價格低于城鎮的收費標準,讓農民以低廉或零成本的價格享受支付服務。
3.大力推廣移動支付,利用手機支付與傳統現金服務形成互補,彌補農村地區基礎設施短板,加強銀聯“云閃付”在農村地區應用,整合農村居民日常繳費、轉賬支付、網絡購物、現金調劑等需求,構建農村支付服務閉環生態圈,使城鄉支付服務去差異化。
4.保障支付安全,根據受眾實施差異性的宣傳教育,注重實操類培訓,提高農民對支付服務的理解和認識,幫助村民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支付服務,提高保護自身資金安全的能力,避免其成為各類欺詐活動的受害者。
四、結語
在當前人們的生活中,移動支付實現了較為廣泛普及,移動支付對傳統支付方式形成了巨大沖擊,給農村支付方式提供了多樣化,多元化,中老年人接受新鮮事物的認知能力和支付觀念和,還有消費喜好也決定了是否傾向于更多使用移動端支付方式。在公眾中的認知程度和使用熱度上,可以看到我國農村移動支付行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蔣耀初.持續改善農村支付環境[J].中國金融,2014(20):76-77.
[2]婁飛鵬.金融互聯網發展普惠金融的路徑選擇[J].金融與經濟.2014(4).
[3]何文茜,田盈霞.淺析互聯網金融對我國普惠金融的推動[J].現代經濟信息,2014.
[4]胡霞.4G時代移動支付的發展現狀與策略[J].技術與市場.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