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瑩 熊紅靜



摘要:目的:探究在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患者神經功能、認知功能、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本研究從本院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中選取樣本,總例數為80例,研究時間始于2018年5月,止于2019年5月,依據護理方案的異同進行分組,實驗組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照組予以常規性護理,對比兩組護理結果。結果:研究得知,實驗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較好,兩組對比差異統計值合理(P<0.05);實驗組患者認知功能評分較高,且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統計值合理(P<0.05);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較高,且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統計值合理(P<0.05)。結論:本研究明確,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而言予以早期康復護理,能明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還能改善其預后生活質量。
關鍵詞:創傷性顱腦損傷;早期康復護理;神經功能;認知功能;生活質量
對于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而言,其發病率較高,屬于一種臨床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對于該病大部分患者而言,在經過積極有效的搶救治療,但仍然會殘留各種各樣的后遺癥狀,如神經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以及認知功能疾病等,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本研究分析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護理中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總例數為80。研究時間始于2018年5月,止于2019年5月,將80例樣本依據護理方案的異同分組。對照組40例中,納入男性為21例,納入女性19例,年齡限制為25-65歲,平均年齡值(48.1±2.2)歲;實驗組40例中,納入男性為22例,納入女性18例,年齡限制在24-64歲,年齡平均值為(46.2±2.1)歲。研究已將參與研究患者病歷資料送入倫理委員會,患者家屬也支持研究,兩組患者資料數據差異不影響研究科學性。
1.2方法
實驗組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對患者的心理障礙進行消除,提高患者對生活的信心,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另外還需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讓其幫助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爭取患者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康復訓練當中。②認知護理,首先通過閱讀、書寫、記憶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蘇醒力,其次利用圖片、記事本等各類輔助工具對患者進行記憶訓練,幫助患者對各方面能力進行提高。最后還需要通過加深記憶的方式來鍛煉患者的注意力與思維能力。③康復護理,當患者生命體征趨于平穩狀態時給予患者康復干預,給予功能訓練方式來鍛煉患者肌力,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訓練,給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判斷患者的肢體功能與認知功能恢復情況。
對照組予以常規性護理。
1.3觀察指標
①神經功能指標、②認知功能指標、③生活質量評分
1.4統計處理
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以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神經功能指標
2.2認知功能指標
2.3生活質量評分
2.2認知功能指標
2.3生活質量評分
3.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該病已經成為了我國國民致殘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對于該病患者的常規護理中,一般以挽救患者生命為主,并沒有注重術后康復,而根據臨床研究表明,早期功能性康復尤為重要[1],對于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而言,其死亡率與致殘率較高,對患者生活質量有著嚴重的影響,隨時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威脅。從目前的情況上看,對于顱腦損傷患者,特別是重癥患者,如果在早期得到有效的治療,其生存率較高,但仍然會存在一系列的后遺癥狀,而如果給予患者早期康復訓練,能明顯改善患者康復效果。對于早期康復護理而言,能夠對患者神經元的再生進行促進,最終實現中樞功能的代償,盡量降低后遺癥的發生或發生程度[2]。
綜上,本研究明確,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而言予以早期康復護理,能明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與認知功能,還能改善其預后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郭菁.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顱腦損傷患者康復的影響[J].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4(7):332-332.
[2]王江艷[1], 刁惠民[2]. 康復護理干預對顱腦損傷患者認知障礙的影響[J]. 實用醫藥雜志, 2016(2).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徐慧瑩(1994/7),女,漢,黑龍江省富錦市,大學本科,護士,神經外科護理;第二作者:熊紅靜,女,漢,湖北省武漢市,大學本科,主管護師,神經外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