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丹丹
摘 要:本文在總結近年來國際主流文獻關于運動與癌癥關系的基礎上,系統闡述運動對癌癥患者的影響,指出運動干預改善了患者的身體適應性,包括肌肉力量、質量,心肺功能和骨質;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循環代謝因子,免疫與炎癥反應。同時指出現階段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本文總結為以后的研究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可行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運動干預;癌癥;影響
近年來我國癌癥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21世紀腫瘤越來越成為人類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而戰勝腫瘤的重要方法在于預防,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腫瘤幸存者的數量逐漸增加,由于存活率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預防護理的重要性,因為癌癥和癌癥治療會給患者產生負面影響。已有研究探討了在癌癥治療期和康復階段,運動鍛煉可以改善患者身體適應性、細胞代謝因子、免疫系統功能,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運動干預對患者身體適應性和生理機能的影響這一研究做一綜述。
一、運動干預對患者身體適應的影響
(一)運動干預對肌肉力量、質量的影響
癌癥治療可能導致肌萎縮,據一項研究發現,高達60-80%的癌癥患者都患有腫瘤惡病質,因此腫瘤惡病質會導致癌癥患者肌肉力量和質量的下降。Stene等人通過總結大量關于運動鍛煉對患者肌肉力量和質量影響的文章,發現抗組訓練、有氧運動和相結合的運動方式均可以改善患者上肢和下肢肌肉質量和力量,并維持患者肌肉的質量。Thorsen等人進行一項研究:把接受了9-36個月的雄性激素阻斷治療的30名前列腺患者,隨機分成運動組和對照組。運動組接受6個星期大強度的力量練習(9種不同的器械抗阻練習),每周練習3次,運動強度為重復一次所能舉起重量(repeat?maximum?RM)的40-50%。結果顯示,運動組中受試者顯著增加了衛星細胞和肌細胞核的數量,這兩個細胞的數量調控這肌纖維的數量,影響著肌肉的質量和力量。所以,抗阻訓練在改善和維持肌肉質量和力量上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針對性的研究依然較少,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抗阻訓練對癌癥患者來說風險較大。
(一)運動干預對體重指數的影響
美國癌癥研究會表明,運動與癌癥死亡率的關系呈“J”型曲線,最低死亡率的BMI值為22~25,在這范圍之上或之下(特別是之上)的死亡率都增加。譚延敏等的研究指出,經過19周的有氧運動,研究對象的BMI指數有氧運動前有26人的BMI指數在26.5以上,鍛煉后降為6人,均值由鍛煉前的25.56下降為鍛煉后的24.27,平均下降了1.29,占鍛煉前的5.05%,經t值檢驗,差異顯著,說明通過有氧健身操的練習,使受試者BMI指數均值下降,根據美國癌癥學會的觀點,這是有利于防止癌癥發生的。
(三)運動干預對患者心肺功能的影響
心肺功能是指人體心臟泵血和肺部攝取氧氣的能力,而兩者的能力又直接影響全身器官和肌肉的活動。研究表明有氧運動能力每增加1梅脫(Metabolic?Equivalent?of?Energy,MET),男性存活率可以提高12%,而女性可以降低17%的死亡風險,這樣的發現在癌癥治療中也是非常重要的。Persoon和他的同事對相關接受了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癌癥患者的運動干預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分析,大多數研究表明:運動干預顯著地改善了患者的心肺適應。Dimeo等人已經報道了,接受高劑量化療的癌癥幸存者,在經過6周每天的訓練后,V02max有一個顯著地改善。由此可以表明規律的運動干預可以改善心肺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存活率。
(四)運動干預對骨質的影響
癌癥治療會造成癌癥患者骨質的流失,增加骨折的風險。骨骼能夠對機械的負荷產生適應能力,運動已經作為一種非藥物的干預手段來促進骨骼健康。Schwartz等人報道了,運動干預可以維持化療期乳腺癌患者腰椎的骨密度,延緩骨質疏松的時間。Melinda等研究認為,運動組中的乳腺癌幸存者在經過6個月的有氧運動后,其密度得到了維持。這兩項結果顯示,運動鍛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患者的骨質疏松,促進患者骨質健康。
二、運動干預對癌癥患者生物學指標的影響
(一)運動干預對脂肪因子的影響
脂肪因子是由人體脂肪細胞產生的,目前,關于運動干預對癌癥脂肪因子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Friedenreich等人把絕經后不活躍的30名女性隨機分成有氧運動組和對照組。經過一年的干預發現,持續的中等強度的有氧訓練可以改善絕經女性瘦素以及瘦素與脂聯素之比。Mina等人對26名接受了雄性激素阻斷治療的前列腺癌癥病人的運動干預研究中,檢測發現兩組病人都改善了瘦素和脂聯素水平,但是與有氧運動組相比,抗阻訓練改善的更為明顯。因此,可以認為運動干預可以調節瘦素和脂聯素水平,但是國內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國外,所以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運動干預對脂肪因子的影響。
(二)運動干預對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影響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s,IGFs)家族在調控細胞生長和凋亡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能通過腫瘤細胞自分泌或旁分泌產生,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分化。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合蛋白3(insulin?like?growth?factor?binding?protein-3,IGFBP-3)通過調節組織局部IGF-1的濃度而起作用,進而抑制細胞增殖促進細胞凋亡。
許多研究已經檢測了運動干預對癌癥患者IGF-1,ICFBP-3和IGF-1:?IGFBP-3有一個密切的聯系。Fairey等人報道了20名早期絕經的乳腺癌患者的監控鍛煉,結果顯示IGF-1和ICFBPD-3的濃度有了顯著的改善,IGF-1:IGFBP-3比也發生了積極的改變。Lrwin等的研究中,運動組的乳腺癌患者參加了為期6個月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結果提示運動組ICFBP-3濃度提高了,而IGF-1濃度降低,從而表明適宜的運動干預可以改善IGF-1哈IGFBP-3的水平從而維持患者內環境穩定。
(三)運動干預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免疫系統是機體的重要防御機制,其各組成部分在腫瘤的防御中起著不同的作用,同時也參與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它的正常運行是機體健康的保證。如免疫系統功能發生紊亂或低下,就有可能導致機體發生腫瘤,而運動可以對免疫系統產生不同的影響。癌癥治療會對患者的免疫系統產生明顯的影響,大強度運動或比賽結束后均可以導致免疫抑制。而運動干預能改善先天免疫系統的活性,誘導巨噬細胞和細胞因子的產生。提高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killer,NK)的活性,NK細胞和CTL細胞是癌癥主要的效應細胞。有研究發現連續20天,90分鐘的中強度的游泳會增強NK細胞的活性和抗體依賴細胞毒性。在綜述了近幾年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發現癌癥病人經過鍛煉,自然殺傷細胞毒性的活力增強,淋巴細胞和粒細胞數量增加。對運動后訓練后大鼠NK細胞活性和癌癥轉移情況進行一系列研究,結果發現,被植入癌癥細胞雄性C3H大鼠在經過9周踏車跑訓練和車輪跑訓練之后,NK細胞活性增強,肺部癌癥細胞幾乎消失。而沒有訓練的大鼠3周后因腫瘤迅速擴散死亡。
盡管目前已經有許多研究支持運動可以通過改變免疫系統來影響癌癥的發生于發展,但是由于各研究者所選取的實驗對象、條件、運動模型、取樣、研究設計不同,因而研究結果并不一致。而且目前經運動免疫功能改變以及癌癥發展定量聯系的研究尚少,在加上免疫系統在癌癥發生發展作用中非常復雜,所以目前很難對其中的機制做出明確的定論。
三、運動干預對癌癥患者生存的影響
(一)運動干預對癌癥生存者生活質量及心理功能的影響
隨著癌癥患者生存率及生存年限延長,癌癥生存質量已成為廣受關注的問題。研究認為,適當的運動鍛煉能改善癌癥生存者身體狀況,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疲勞及焦慮等癥狀,增加患者在治療尤其是化療中的耐受力。通過放松、冥想、輕柔瑜伽及家庭日常活動對癌癥患者進行8周的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總體生活質量、降低壓抑程度、改善睡眠質量。曾報道,中等強度的運動訓練能顯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身體不適感明顯減輕,并且生活質量的改善程度與運動頻度密切相關。原發性乳腺癌患者進行每周3次、持續16周的有指導的運動訓練,有氧運動能力、力量素質及身體柔韌性明顯改善,同時生活積極性提高,抑郁程度降低,幸福指數增加,心理功能改善。堅持每周3次有氧運動鍛煉,無論中等強度(40~50%儲備心率)還是低強度(25%~35%儲備心率)身體活動,均能明顯改善乳腺癌及結腸癌患者生活質量及精神狀態。一項對生存期超過5年的乳腺癌患者的研究發現,身體活動量與機體健康、生活質量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在癌癥確診后的前18個月,患者身體活動逐漸增加,而在隨后的2年,隨著身體活動量逐漸減少,乳腺癌生存者不僅健康狀況下降,而且憂郁程度及情緒狀態等相關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由此推測,長期堅持運動鍛煉對于乳腺癌生存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二)運動干預對癌癥復發率及死亡率的影響
運動與癌癥復發率及死亡率的關系目前尚無定論,但有研究表明缺乏運動、肥胖、及代謝綜合癥人群的癌癥復發幾率增加。患者每天步行或騎行30分鐘,癌癥死亡率下降34%,生存率提高33%。而身體活動量少于每周每小時3梅脫的患者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93%和86%。BMI> 30的乳腺癌患者,長期堅持超過每周每小時24METs的身體活動,其相對死亡風險率較活動量小于每周每小時3梅脫者下降36%;而BMI相對正常的患者堅持同樣強度的身體活動,其相對死亡風險率下降61%,表明身體活動對于超重或肥胖的乳腺癌患者康復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相反,每周進行小于1小時的中等強度乳腺癌患者死亡風險率增加4倍。運動干預可以降低乳腺癌復發以及患者死亡的風險可能與其改善體內性激素水平有關。男性癌癥患者身體活動量平均每天不少于30分鐘,可減少癌癥死亡發生風險,并且身體活動量與癌癥死亡風險呈負相關。但并非運動強度越大,運動持續時間越長,癌癥死亡風險率越低。研究表明,癌癥患者康復期身體活動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才能利于康復,降低癌癥復發的風險及死亡率,若運動量過小或過大,癌癥復發率及死亡率均未得到改善。
四、總結與展望
本綜述顯示運動干預能夠改善癌癥患者生理和社會心理的健康狀況,且主要通過檢測患者身體適應性、生物學指標,以及社會心理的相關指標來實現。但是總的來說,運動干預與癌癥間的研究仍然不足,運動干預的具體方案模糊,研究的樣本量較小,研究的群體以早期乳腺癌患者居多,且研究的差異性也很大,沒有一致的結論。因此,基于現有的研究,將來的研究應該涉及不同的癌癥群體,且應以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實驗為主。實驗中的運動干預方案應該具體化,以便于更多的研究者參考與借鑒。
參考文獻:
[1]von?Haehling?S,Anker?SD.Cachexia?as?a?major?under-estimated
and?unmet?medical?need:?facts?and?numbers[J].Journal?of?Cachexia,Sarcopenia?and?Muscle,205,1(1):1-5.
[2]Stene?GB,Helbostad?JL,et?al.Effect?of?physical?exercise?on?musclemass?and?strength?in?cancer?patients?during?treatment—a?systematic?review[J].Critical?Reviews?in?Oncology/Hematology2013,88(3):573-593.
[3]Thorsen?L,Nilsen?TS,et?al.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on?the?effectiveness?of?strength?training?on?clinical?and?muscle?cellular?outcomes?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during?androgen?deprivation therapy:?rationale?and?design[J].BMC?Cancer,2012,(12),123.
[4]譚延敏,張鐵明.有氧健身操對中老年女性身體形態影響的實驗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4,19(4):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