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
摘 要:湖南花鼓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廣受人民喜愛,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因此,應當通過對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特色進行研究,并貼近實際生活,改進花鼓戲的戲曲特點,贏得更多年輕人的喜歡,進而促使湖南花鼓戲能夠不斷傳承下去。
關鍵詞:湖南花鼓戲;歷史淵源;藝術特征;傳承
一、湖南花鼓戲的語言特點
花鼓戲是以長沙地方語言為基礎的劇種。它以長沙語音為標準音,以長沙話為基礎方言。長沙話中聲母有23個,韻母41個,都多余普通話(普通話中分別有22個和39個)。長沙話的聲母也叫“子音”,是一個字音的開頭部分,聲母的發音屬于子音的性質,由于大部分子音是不顫動聲帶,因此,它發m的聲音,大部分比較微弱,只是氣流沖破發音部位阻礙時不同性質的聲響。聲母發音方法比較復雜,一般在發音時有三個階段,即成阻:發音部位形成阻礙,阻住氣流,要求成阻正確。如發唇音時,軟腭上升,雙唇緊閉;發舌音時,軟腭上升,舌尖頂住上齒齦;持阻:阻礙持續階段,要求持阻控制有力;除阻:解除阻礙,要求敏捷、干脆、有力。韻母即“母音”。它是一個字音聲母后面的部分,是音節中的主要成分,韻母在音節中往往充當字腹部分,韻母發音時氣流通過聲門,使聲帶振動而且通過口、咽、鼻腔時不受任何阻礙,因此聲音十分響亮,同時可以任意延長。音色和共鳴的完美體現也是靠韻母的音樂化,語言和演唱的響度和達遠也是韻母的作用。
(一)咬字特點
字頭就是字的開頭聲母,按我國傳統音韻學術語稱為“五音”的,是指聲母發聲的五個部位,即唇、舌、喉、牙、齒,聲母在口腔中的咬字部位不同而分為八種:唇音、舌音、喉音、牙音、齒音、半翹舌、鼻音。而在完成整個字的咬吐過程中,口腔的咬字器官起到了積極作用。我們傳統的戲曲和曲藝,都強調字的“勁頭”、“口力”,形象地比喻為“字在嘴里的勁頭要像大貓叼小貓一樣”。又提出咬字頭的位置要高,要加強其適度性,在咬字的方法和部位準確性上要成為一種下意識的動作。
(二)吐字特點
字腹是指在唱字的韻母時,怎樣運用開口、齊齒、合口、撮口四種基本口型,來找準吐字的著力點和部位,予以引長。從而使字唱得更加準確、清楚,按我國傳統音韻學術語被成為“四呼”。字腹詠唱的時值占唱腔曲調的絕大部分,聲音引長的部分主要是韻母在充分發揮作用。例如《劉海砍樵》的第一句,“我這里的”“這”字,就絕不能輕輕一帶,就一定要用牙后根磕一下才能達到要求,同時咬完馬上松掉,否則聲音又會憋住,所以這就鍛煉了演唱者口腔咬字吐字的能力與氣息的協調配合。
二、衡陽花鼓戲
衡陽花鼓戲是一種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區的民間小戲劇種。各地的名稱不同,在衡陽、衡南、耒陽、衡州花鼓戲常寧一帶稱之為“馬燈”,攸縣、茶陵一帶稱為“地花鼓”,安仁一帶稱為“花燈”,永興江左一帶也叫“花燈”,江右則叫“唱調”。衡陽花鼓戲音樂高亢豪放,旋律跳蕩,音域寬廣,具有獨特風格。曲調分為“川子調”、“吶子牌子”、“小調”三類。“川子調”是衡陽花鼓戲音樂中的基本腔調,戲曲化的程度高,表現能力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曾稱為衡劇,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命名衡陽花鼓戲。1983年編修《中國戲劇志·湖南卷》時定名衡州花鼓戲。其中《打盤洞》比較著名,主要散折戲《李三娘過江》是個流行劇目。這個劇目帶有道教的迷信色彩,但吸收了民間的傳說故事,保留了民間文藝的特色。
(一)唱腔種類
花鼓戲之類的民間戲曲,在發展史上是沒有“聲腔”概念的,如果要把湖南花鼓戲唱腔分類,主要根據不同的演唱與伴奏形式、不同的唱腔特點、不同的音樂風格與表現特性這三個方面大致分為四類:一是小調;二是牌子;三是打鑼腔;四是川調。
(二)音樂特色和表現手法
花鼓戲原只有幾個基本曲調,用于簡單情節的戲劇之中,由于戲劇情節的復雜化,以及人物思想感情表達的要求,原始曲調變成了各種不同節奏、表現不同情的三百多種歌曲牌,其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各不相同。首先“川調”,源于山歌及民歌。按調式分為宮調式、羽調式兩種,宮調式強調六級音,羽調式強調七級音,花鼓戲為特別濃厚。川調、打鑼腔、洞腔,統稱正調。正調的結構比較方整,大多以“對仗”或“啟承轉合”為結構形式,反復運用。其次“小調”,一些比較原始的民歌、山歌、城市小調和絲弦小調,表現情緒較為單一。某些小調發展較大,能表現多種情緒,編入了正調。
(三)湖南花鼓戲的演唱特點
湖南花鼓戲的唱法特點可以概括為“顫”與“不顫”。常見的湖南花鼓戲曲調有四類:川調、打鑼腔、洞腔、反手洞腔。不同曲調的顫和不顫抖不在同一個地方,顫的程度也不一樣,各有其規律。例如,打鑼腔中的“Sol”音一般是穩定不顫或少顫,但在川調中是要快顫或中速顫的。
湖南花鼓戲屬于民族唱法,一般要求唱得清脆明亮,聲音位置比較靠前。演唱傳神,感情逼真,講究口齒功夫,遵守字音,行腔細膩委婉,玲瓏華麗。演員常運用各種技巧增加演唱色彩,用金鐵霖老師的話說就是“在演唱上使用真假各半的混合聲”。
(四)湖南花鼓戲的舞蹈風格
湖南花鼓戲的舞蹈風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湖南花鼓戲的喜劇性;第二,湖南花鼓戲的鄉土性。
湖南花鼓戲的喜劇性主要體現在塑造人物和表現手法上。首先在人物形象方面,以正面的肯定性的喜劇形象為主。其次,在藝術視角上,湖南花鼓戲所取的喜劇題材常常以農民的思想感情、審美、心理邏輯去塑造人物形象。傳統花鼓戲所選取的喜劇題材是非常豐盛的。藝人們總是根據農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等方面去所造人物形象,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湖南花鼓戲的舞蹈性主要體現在鄉土生活。湖南花鼓戲來自于鄉土生活,其歌舞演唱多熱鬧明快,且表現力強,承襲了民間的手巾舞、矮子步等表現形式,同時也提煉了很多勞動生活中的動作,比如犁田、使牛、推車、砍柴、繡花、喂雞、紡紗等。例如花鼓戲《老表軼事》雖然看起來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卻來自于真實的歷史。劇中的人物所表現出來的特征廣泛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傳遞出強烈的市井氣息,贏得了人民大眾的共鳴。舞臺表演手段多樣化,形成了新的戲曲化舞蹈藝術。
三、結語
從某種意義上說,湖南花鼓戲《洗菜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南民族文化的歷史性發展,同時反映了湖南花鼓戲獨特的唱腔特點。湖南花鼓戲只是戲曲中的一支,但它也有其自身的地方特色,民族聲樂演唱者也可以從中借鑒和吸收它的特色,以為演唱相關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參考。
參考文獻:
[1]甘詠梅.湖南花鼓戲的藝術特點[J].藝術百家,2013(3).
[2]湯芳.淺析湖南“花鼓戲”的創作特點[J].民族音樂,2016(5).
[4]賓蕾.湖南花鼓戲花旦唱腔特點探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