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摘要:自從公訴案件的刑事和解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正式規定以后,到現在已經有了幾年的實踐,因此公訴案件中允許加害人和被害人協商,在解決爭端機制中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但是在適用過程中也存在著沒有細致的賠償標準,配套監督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需要作出進一步的努力,深入研究國外的相關制度,取其精華,使我國的的刑事和解制度盡善盡美。
關鍵詞:刑事和解;不足;完善;域外制度
我國目前的刑事和解制度在適用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與舊刑事訴訟法相比,規定了公訴案件的和解制度,在刑事和解制度方面有了較大的突破,使刑事和解制度比以前更加完善,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在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和實際操作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未能很好的體現刑事和解制度的價值追求。
沒有細致的賠償標準
我國《刑事訴訟法》只是籠統的規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雙方自愿和解的,則達成和解,經濟賠償作為目前和解的主導方式,在賠償標準方面并沒有更詳細的規定。那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何種程度的賠禮道歉,賠償多大數額才能被認定為真誠悔悟呢?如果被害人故意刁難,對于那些罪過較輕,經濟困難,并且有著強烈的回歸社會愿望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即使真心悔過,卻也無力承擔數額較大的經濟賠償,這使恢復雙方當事人的社會關系的幾率小之又小,如此一來,刑事和解制度就變成了無法執行下去的理想化的制度,所以詳細的規定賠償標準顯得尤其必要。
和解方式較單一
盡管在司法實踐中,對刑事和解的方式進行了諸多的探索,但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絕大多數刑事和解案件仍以經濟賠償作為主要方式。雖然經濟賠償也是對加害人的一種懲罰,但對于經濟寬裕的加害人來講,經濟賠償對其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花點錢就可以逃避或者少受刑事處罰,這不利于加害人認真反思,真誠悔過,反而容易造成“以錢買刑”、“拿錢息事”的惡劣現象,對于經濟寬裕的被害人來講,也許并不在乎能夠得到多少經濟賠償,更在乎精神上的補償,比如真誠認錯、道歉、消除影響以及其他能夠恢復被害人精神創傷的行為能更好的滿足被害人和解的本意。
配套監督保障機制不健全
從當事人自行和解來說,刑事和解制度雖然滿足了當事人基于自愿進行和解的愿望,但是由于當事人自身的思想文化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在和解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使和解協議無法切實的得到認可,協議的效力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從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主持進行和解來說,如果由他們主持和解達成和解協議,往往更有說服力,能被大眾所信服。然而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并不是全部都能做到公平公正的,難免會導致不公平的結果,因此更有必要設立相應的配套監督機制來保證司法工作人員公平公正的履行其職能,發揮其作用。對于有些得到被害人原諒的加害人來講,完全免除其刑事處罰不能完全避免其再犯罪,需要來自社區的幫助,我國現在的社區矯正制度還不夠成熟不能很好的與和解制度銜接。
完善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
制定具體合理的賠償標準
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對于刑事和解經濟賠償的標準當然也不能千篇一律,各地可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出自己的賠償標準,其中最低賠償標準應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的最低限度,對于最高標準,可根據被害人受損的程度以及當事人的經濟能力制定多個可選擇范圍,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賠償范圍,由當事人在該范圍內商量得出最后的賠償金額。當然,當事人基于和平自愿達成高于最高標準或者低于最低標準的賠償協議,可依照當事人的意思。這樣就能夠減少關于賠償方面的爭議,使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都得到了公平合理的保護,不僅可以彌補被害人的損失而且還幫助加害人改過自新重歸社會。
設立多元化的和解方式
以經濟賠償為主導的和解方式不能充分體現刑事和解制度的價值,反而有助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僥幸心理的嫌疑。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在經濟賠償的基礎上應該開辟更多的刑事和解的途徑,不僅能讓被害人能夠得到損失賠償,也要能讓加害人切實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真心改過自新。例如可以多加強一些勞務補償或者代為照顧被害人及其親屬等,比如加害人故意毀壞被害人的財物的,在被害人同意后,讓加害人以自身的勞動去幫助被害人恢復財物原狀或者做一些其他力所能及的事。如果由于加害人導致被害人重傷或者死亡的,加害人可以照顧被害人以減輕被害人的家庭壓力,或者代為照顧死亡被害人親屬。
完善相應的配套監督保障機制
應該制定一套當被害人不能及時得到補償時的國家代償機制,使被害人無后顧之憂的進行刑事和解。當然,這樣的國家代償機制不是無條件的,應根據加害人之后的償還能力來確定國家是否代為補償。
刑事和解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和解的公平公正,所以建立相應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監督機制,可以督促司法人員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做到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現象出現,一旦發現司法人員作出有損法律權威的事,應當加以嚴厲懲處。除此之外,應當不斷完善社區矯正制度,去感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增強其責任意識,減少其再次犯罪的幾率,使其更快更好的重新融入社會。
結語
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建立,是我國一直以來對刑事和解的不斷探索和創新發展的成果,是對“關注被害人”刑事司法改革潮流的積極響應,但是由于我國刑事和解制度起步相對較晚,制度建立的時間不長,作為一種新事物,難免會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但無論是對刑事和解制度本身的進一步完善,還是對刑事和解在公訴案件中適用的進一步優化,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隨著程序體制的不斷健全和辦案流程的逐步規范,必能充分激發出刑事和解制度特有的價值功能,讓當事人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
參 考 文 獻:
[1]李玉潔 楊俊. 再論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權利保護[J]. 河北法學,2015(12).
[2]陳光中. 刑事訴訟法[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宋英輝. 刑事和解制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