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荊 夏敏
【摘 要】總結和分析了五臟六腑的生理、病理變化在銀屑病上的反映;指出皮膚的生理、病理變化反映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經絡血脈的生理、病理變化;強調“有諸內必形諸外”,銀屑病的辨證施治可以從中醫的臟象學說和整體現出發,堅持中醫的特色。
【關鍵詞】銀屑病;臟腑辨證;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758. 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2-0212-01
臟腑理論是中醫學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治療皮膚疾病中,重視臟腑辨證的運用是中醫學的特色。在臨證中應該重視五臟六腑的病理變化與皮膚病的關系,“有諸內必形諸外”,指出五臟六腑是機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臟腑與肢體、五官有著所主與表里、開竅的關系。臟腑氣血的盛衰與榮潤與臟腑功能不無關系。五臟六腑之精氣通過肌膚表現出來,肌膚依賴于氣血的濡養,五臟六腑的氣血皆上注于面部。因此,銀屑病與五臟六腑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從五臟六腑理論論治銀屑病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精神。筆者現就臟腑學說及其論治銀屑病的經驗介紹如下:
1 肺與大腸
“肺為相傅之官”。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肺的宣發功能使水谷精微輸布于皮毛,滋養周身的皮膚、毛發、肌肉。肺氣盛,則皮膚致密,毫毛光澤,抵御外邪侵襲的能力較強;若肺氣虛,則皮毛憔悴枯槁,多汗和易于感冒。銀屑病患者若肺氣虛弱,宣發無力,衛表不固,邪氣乘機而入,則出現畏風寒,自汗出等,易于外感而使銀屑病復發或加重。外邪襲表,則皮疹突然發生,色鮮紅,呈點滴狀。此為本病之外感風熱或風寒邪氣如表郁里而化熱,多見于進行期銀屑病伴上呼吸道感染者,兼見咽干或咽喉腫痛等。肺失宣降,往往影響大腸傳導糟粕的功能,出現大便秘結等癥狀。若皮膚色紅,大量脫屑,日久不愈,則可導致肺氣虛及肺陰虛,可見氣短懶言、口干咽燥、自汗或盜汗等證,可見于膿皰型銀屑病或紅皮病型銀屑病的后期。因此銀屑病從肺論治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范叔弟等[1]認為銀屑病病位在皮,病根在肺。
2 心與小腸
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可分屬于五臟,但主要仍歸屬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若情志內傷,郁久化火,心火熾盛,毒熱郁于血分脈絡,則可見皮疹顏色鮮紅,伴失眠、心煩等癥狀者多見于進行期銀屑病。“諸痛瘡瘍皆屬心火”。熱擾心神,則可見心煩易怒,情緒不佳,心中煩熱,不易入睡;心火旺,則面赤;若心移熱于小腸,熏蒸水液,常導致尿少而熱赤;舌尖紅而起刺,或舌尖痛,脈數。血虛而不養神,可見心悸、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甚至神志恍惚;舌質色淡,脈細無力。血瘀則面色青紫;血瘀亦難養神,可見健忘、遲鈍等證。因此多選用入心經的涼血之品,或加入清心火的藥物,多用紫草、赤芍、丹皮、羚羊粉、竹葉等。以清心涼血解毒為基礎,治療進行期尋常型銀屑病。
3 肝與膽
銀屑病患者多有情緒波動,或為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不暢,其特征為郁郁寡歡,情志壓抑,胸脅少腹脹滿疼痛;或為肝之陰血不足,肝氣疏泄太過,肝氣上逆,則表現為煩躁易怒。肝火亢盛,毒熱伏與營血,發于肌膚,則可見皮疹發生、發展突然且迅速,呈泛發、彌漫、點滴狀,色鮮紅。肝藏血,肝血不足,出現各種血虛失養的病變。如頭目失養,則頭暈目眩,兩目干澀,視物模糊或為夜盲;筋脈失養,則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肢體麻木;“爪為筋之余”,肝血不足,爪甲失養,則表現為銀屑病爪甲軟薄,枯而色夭,變形脆裂;血海空虛,則女性銀屑病患者常伴月經量少,甚或經閉。銀屑病的發生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為典型的心身疾病之一。
4 脾與胃
脾主運化,主升清和主統血,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其華在唇,開竅于口。脾氣主升,喜燥惡濕,通于長夏之氣。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以滋養濡潤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銀屑病之濕熱證即為脾失健運,水不布,而致水液潴留,皮疹為浸潤性斑丘疹,上覆黏膩鱗屑。此證患者多伴食欲缺乏,口淡無味,或口甜、口膩、口苦、口苦等,大便溏稀,食谷不化。另有濕邪蘊久成毒,聚于肌膚,則可見軀干四肢或手掌足跖部皮膚發生針頭大小厚壁膿皰,此為本病之膿毒證或濕毒蘊結證,多見于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或掌跖膿皰型銀屑病。許樹東[2]認為本病病灶在肌膚而內因是脾胃失調、氣血失和、陰陽偏勝的結果。
5 腎與膀胱
腎藏精,主骨成髓,為先天之本,主納氣,主水。其華在發,開竅于耳,通于二陰,在液為唾,在志為恐。腎主閉藏,通于冬氣,為封藏之本。腎氣旺于冬季,銀屑病患者皮疹以冬季為重,與腎氣之封藏功能失調有關。雖皮疹表現為鮮紅色,亦應注意在清熱涼血解毒的基本法則上,注意顧護腎氣,酌情加用養腎陰益腎氣之方藥。腎精不足,髓無化源,則骨失其養,可致關節僵硬、腫大、畸形,活動受限。此為肝腎不足證,多見于關節型銀屑病日久不愈者。
筆者總結銀屑病雖然表現在皮膚體表.而根本原因在于腎,在于機體元氣。治療上必須從腎論治,從提高元氣著手。臨證中發現,多數患者存在陽虛和血瘀的特征,外表的“熱象”是假象。因此采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確立“溫陽強腎、活血化瘀”的治療大法。溫陽強腎多用甘溫益陽之品,常用附子、人參、干姜、肉桂、桂枝等。
通過總結認為,臟腑論治銀屑病從肺、肝、腎論治為多。因肺主皮毛,宣發腠理,著重于疏風宣肺;肝主情志,有明顯的精神因素,著重于疏肝理氣;還有荊夏敏從腎陽虛立論,注重溫陽活血。這些方法針對銀屑病的病機從代謝循環障礙、免疫功能低下、性格精神因素等方面做出了針對性的治療,故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總之,五臟六腑辨證思路與方法充分體現著中醫的整體觀和臟象學說的精髓,是中醫經典理論與銀屑病臨床相結合的典范,對臨床治療有借鑒和指導意義,應該深入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范叔弟,謝曉莉.從肺論治銀屑病臨證體會[J].山東中醫雜志,2009,28(2):104.
[2]許樹東.銀屑病治療經驗點滴[J].河南中醫,1994,4(6):371.
作者簡介:
吳剛(1976-11),男,漢,中醫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中醫藥治療疑難病暨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