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美
摘 要:小學英語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注重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英語知識,教師還要注重課堂導入環節,設計精彩的導入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通過設計精彩的英語活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課堂充滿活力。下面,我從“一、借助多媒體教學,形象生動地展示英語知識”“二、注重課堂導入環節,構建精彩的英語課堂”“三、設計多彩的英語活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性”三個方面入手,就小學英語高效教學方法及策略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教學方法及策略
目前,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向學生灌輸英語知識,在課堂中使學生背單詞、背英語句子,學生的英語運用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師給學生語言鍛煉的機會比較少,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弱。下面,我結合自身的小學英語教學實踐,就小學英語高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借助多媒體教學,形象生動地展示英語知識
教師要重視多媒體教學,運用多媒體形象生動地向學生展示英語知識。多媒體圖文并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學可以將視、聽、說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
例如,在講《Unit 2 Colours》這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輔助進行英語教學。我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紅色的紅旗,并在圖片下標注red, 我向學生展示黃色的向日葵 yellow, 綠色的小草green, 藍藍的大海blue 等等,圖文結合的方式便于學生掌握表示顏色的相關詞匯。我向學生展示了顏色歌,學生跟著顏色歌的旋律進行哼唱,并在英文歌曲中掌握表示顏色的單詞。我運用多媒體出示不同的顏色,使學生根據顏色說出它的英文。運用動態的圖片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注重課堂導入環節,構建精彩的英語課堂
教師要重視課堂的導入環節,運用多種導入方法進行課堂導入,教師可以運用簡筆畫、圖片、實物等進行課堂導入,精彩的課堂導入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游戲、優美的圖片、動聽的歌曲進行導入,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例如,在講《Unit 2 My family》這節課時,我運用圖片進行導入。我出示了一些人物的圖片,并提問學生:Who is he? 學生回答:He is Mr Johns. 我說:Yes,he is a man. 我出示一個女人的圖片,并和學生進行對話:Who is she? 學生回答:She is Miss White. 我說:Yes, she is a woman. 我呈現自己爸爸媽媽的圖片,并說:My father is a man, my mother is a woman. 運用圖片展示的方式更加形象、生動,便于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
三、設計多彩的英語活動,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教師可以設計多彩的英語活動,英語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通過英語活動的方式可以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可以使學生展示英語才能,增強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能力。教師要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英語活動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英語,體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例如,在講《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這節課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活動。
每組兩名學生,學生手中有各種食物的單詞卡片。一名學生問: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 另一名學生回答:Id like a hamburger. 學生可以根據單詞卡片中的食物名稱進行變換詞匯練習:Id like a sandwich/ Id like an ice cream/Id like some tea 等等。
又如,在講《Unit 4 Where is my car?》這節課時,我組織學生進行游戲。一名學生在不同的位置放一個物體,另一名學生猜測物體所在的位置。一名學生將鉛筆放在鉛筆盒內,問:where is my pencil? 另一名學生回答:It is in your pencil case. 一名學生將書放在桌子上,問:where is my book? 另一名學生進行回答:Its on the desk. 運用游戲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師要運用多種方法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教師要構建互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教師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教師要在課堂中營造英語語言氛圍,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韓翠婷.論小學英語高效的教學模式[J].學周刊,2019(32):112-113.
[2]朱愛琴.簡論小學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研究,2019(2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