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剛 葉才芳 田寶國 崔學昺 耿麗萍
摘 要:為進一步提升油氣資源開采效率,提出加強對低滲透油藏注水采油技術研究的建議。文章首先闡述了低滲透油藏注水采油作業的重難點,其次列舉幾種常用技術類型及應用要點,最后研究了相關優化措施。希望對我國油氣資源開采作業開展發揮一定指導作用。
關鍵詞:低滲透;油藏;注水采油技術;優化措施
最近幾年,我國對油氣資源的開采深度逐漸拓展,開采的地質條件越來越復雜,難度也相應提升。現階段,國內針對低滲透油氣藏開采技術以壓裂開采為主,其把地層壓裂成一條人工裂縫,拓展流體的滲流面積。和他類復雜的油氣藏相比較,低滲透油氣藏的開采難度進一步增加,對技術人員技能水平要求更嚴格,應樹立創新意識,不斷完善開采技術方案。
1 低滲透油氣藏開采難點
低滲透油藏被定義為滲透性較低的儲層,其滲透率處于0.1×10-3~5×10-3之間。依照油田現場實際生產狀況,可將其細化為三種類型,即低、特低和超低滲透油藏。低滲透油氣藏特點概述如下:①儲量豐富以及含油飽和度偏低,并且無固定的穩產期;②在見水以后,采油指數會驟然下降;③儲層連續性較差,且井間距較大,水馭的控制程度偏低;④儲層流度偏低,滲流阻力和壓力耗損偏大,這是造成流體流動性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2 低滲透油藏注水采油技術的有效應用策略
2.1 注氣開采技術
在低滲透油氣藏開采作業中,該技術是提升采油率較有效技術之一,在國外諸多油田開采領域中有廣泛應用。和傳統注水開采技術比較,該技術使用期間水質不影響其效果,減少或規避套管結構破損情況,降低油井報廢風險。
2.2 改善水驅技術
該類開采技術為更有效的優化低滲透油氣藏的滲流場,同步提升注水波與效率。盡管該項技術使用過程中沿襲了二次采油驅油機制,但其具備較高成熟度,包括的技術類型有深部調剖技術、水平井技術及體積壓裂技術等。
2.3 微生物采油技術
該項開采技術是使用一些制備好的微生物,將其投放至井底油層處,井底油層局部環境和微生物生長環境有較高相似度,故為微生物生長繁殖創造優勢條件。促進微生物的分解氧化成有機物,很大程度提升微生物驅油效率。
3 優化低滲透油藏注水采油技術效果的措施
3.1 提升注水水質
水質是影響低滲透油藏效果的主要因素,當下國內油藏開采深度持續拓展,各種采油新工藝、技術陸續出現,新技術在應用中,水質的多樣化、復雜化特征逐漸浮出水面,其增加了油藏用水的處理難度。若在油田開采作業中合理使用污水處理罐反沖洗變頻調速系統,在高效微機控制技術支撐下,將變頻調速的優勢充分發揮,保證反沖洗作業的高效性、快捷性。該系統運轉期間,保證沖洗水泵操作時效性,較精確調控水泵運轉速度,達到對水流量輸出有效控制,規避傳統調節閥方法的不足,明顯降低電機啟動電流,還能動態化把控水泵沖洗強度,提高污水處理效率。
3.2 整改注水工藝
在油藏注水操作時,注水泵是影響作業質量的主要因素。離心泵是注水工藝中的常用設備類型,可以采用泵的曲線特征呈現出現實運轉狀況。全面分析設備的功率、排量等參數,解讀各新參數和設備運行之間相關性,立足于油田現場作業實況,及時調整離心泵運行參數,借此方式保證其運作效率。往復泵也是油藏注水作業重要設備,泵閥是影響其現實運轉效率關鍵因素。若能有效整合注水輸送管線和往復泵,一個統一、完善化的水力系統,并在有關計算形式的協助下,立足于泵的系統管束條件、管線參數及運作屬性等,通常能較精確分析出泵系統往復狀態,明確系統各參數對于泵運作效率形成的影響。在正常狀況下,柱塞直徑也是影響水泵的額定壓力和排量的主要因素,把柱塞直徑與壓力、排量三者勾畫出關系曲線,可以利用這種特殊關系,探索出使設備最優運轉狀態時的直徑。
3.3 完善測試工藝技術
在注水工藝中。測試是重要流程之一,通過開展該項工作,能全面、精確掌握不同地層現實吸水狀況及注水工藝使用效果。智能化檢測系統的構成以井下測試系統、地面注水系統為主。前者在運轉過程中,常把電池設為最基礎動力始源,利用“逆變換”形式達到對地面設備運行狀況的有效控制。后者功能以采集與分析數據為主,并保證系統供電過程連貫性。將井下控制系統、電纜控制系統有效銜接,對油井下測量作業有序開展有促進作用,實現對其動態化監控。所以,在采用智能注水井時,應對原始設備進行相關改造,先對絞車作出改進,通常是增設與之相匹配的電纜輸送結構,使其新增一定調節、控制功能,并在具體測量實踐中,不會對正常運轉狀態形成負面影響。
現階段,我國低滲透油氣藏所占比重較大,高效率、低成本的開發低滲透油氣藏是當下行業發展面對的重大難題之一。提升低滲透油氣藏的采油率是一項融合多學科、高難度、復雜化的技術,需要各個行業技術人員的協同努力。我國也應加大對驅油機的研發力度,有選擇性的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研發出適合我國國情低滲透油氣藏采油技術,最大限度提升該類油田的采油率。
參考文獻:
[1]崔青龍.低滲透油藏滲流機理及開發技術[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7,37(08):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