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支信
摘 要:目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各個學科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和無限的可能,物理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也因此而面臨著全新的任務、需要完成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時代背景和教育形勢下,傳統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亟需轉變為有效的、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才能大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將從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實驗操作、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和論述,試圖說明多元化教學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具體方法和有效策略。
關鍵詞:多元化;教學方式;初中物理教學;應用
傳統的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多以教師的單方面講述為主,忽視了教學的能動過程,致使學生卻只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成為接收知識的“容器”,難以實現思維和個性的發展,久而久之便會使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嚴重阻礙和影響學生能力與素養的發展提升。多元化教學方式則能夠很好地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與問題,讓初中物理教學變得更加科學、高效、生動。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當以新課程改革理念和要求為指導,依據現實情況來實施、開展多元化教學,進而促進初中物理教學的優化和升級。
一、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泉和動力所在,同時也是多元化教學方實踐運用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初中物理教師應當從物理知識的抽象性、邏輯性特點出發,結合主干知識和學習認知結構、興趣愛好來設計問題,保證問題難易程度適中且具有一定的啟發性、開放性與趣味性,實現問題情境的巧妙創設,有效觸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深入探究。
例如,在教授《重力》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理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力方向,為了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筆者結合本節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了一些問題,通過不同難度的問題激活學生們的思維。問題如下:不同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相同嗎?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問題提出后,學生們的思維立即得到激活,開始對問題展開思考,經過學生們的思考與分析,學生們最終得出答案。這樣一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學生實驗操作,豐富物理教學內容
實踐是學習主體認知、情感行為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實驗作為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基本、有效的促進學生展開實踐的方式。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將教學的范圍從教材課本等理論層面,延伸到實踐層面,積極組織和開展物理實驗活動來豐富物理教學的內容,并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實驗假設、設計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儀器、觀察實驗現象、操作實驗儀器并探究實驗結果,最終有效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促進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發展提升。
例如,在教授《液體壓強》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了解液體內部存在的壓強,掌握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為了豐富物理課堂教學的內容,加快學生們的理解速度,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實驗探究活動。上課后,筆者先對本節課程的內容進行簡單介紹,讓學生們初步了解學習內容,然后,筆者再為學生們提供實驗空間,讓學生們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并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展開實驗。再通過學生們的實驗活動后,學生們對本節課程的內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這樣一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注重學生實驗操作,豐富了物理教學的內容,加快了學生的知識理解速度。
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團隊配合
合作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必須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同時這也是多元化教學方式的主要內容。因此,初中物理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過去統一的授課形式,依據科學的標準和原則來將全班學生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并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的合作活動中來,鼓勵學生們圍繞著同個問題或者知識點展開溝通、討論、互動與交流,促進學生間的思維互補、資源共享和互幫互助,最終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團隊配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歐姆定律》這部分知識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了解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為了增強學生們團隊配合能力,筆者為學生們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首先,筆者將學生們進行分組,每個小組6人,然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并給予學生們討論探究的空間。這樣一來,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筆者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增強了學生的團隊配合能力。
總而言之,在現代教育教學發展形勢下,多元化教學方式的實踐運用成為促進教學實效提升的基礎和關鍵。因此,廣大的初中物理教師應該牢牢堅持新課程改革理念,堅持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并通過積極創設問題情境、注重學生實驗操作、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策略的運用,來激發學生學習潛能,落實初中物理的多元化教學,從而實現初中物理教學效能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耿大偉.用多元化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學的效果[J].學周刊,2018(26):101-102.
[2]楊斌山.多元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5):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