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嫦麗
摘 要:小學科學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科學知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獲得科學的思維,開拓學生的眼界,讓學生獲得獨特的科學體驗,促使學生對世界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在諸多學科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對教學中的“革新理念”“創新方法”“聯系實際”三個方面展開分析,旨在探究小學科學課堂有效教學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方法探析;聯系實際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將科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探究精神的基礎性學科,它對于學生今后學習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學科的學習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啟蒙作用。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普遍不太高,經常出現學生不重視這門課程,消極對待科學課程的現象。如何改變這樣的尷尬局面、進行有效科學課堂教學是所有小學科學教師都應該重視的問題。現筆者結合自身在實踐教學中的一些反思總結,提出以下幾點內容,希望為廣大小學科學教師提供些許參考建議。
一、革新理念,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和束縛,現今我國許多小學科學教師在課堂中仍然占據了主體的地位和作用,在課堂上“填鴨式”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在長久被動理解的情況下,思維發展受到了嚴重限制,導致課堂教學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改變陳舊迂腐的教學觀念,是提高科學課堂有效性的關鍵一步。
例如,科學課本里有很多的實驗和現象,教師在授課時不要只是讓學生去死記硬背,而是要對實驗和現象進行詳細地解釋說明,讓學生在理解中記憶,為學生今后其他學科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科學基礎。還有一些重點知識,教師在講解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實踐探究獲得知識的體驗過程,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潛力。比如在學習“種子發芽實驗”時,教師要明確學習這一課不只是為了讓學生記住種子的結構,還要讓學生通過對種子在發芽過程中的探究,學會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推理和歸納,能夠從課堂活動中獲得對自然界的奇妙無窮和多姿多彩的感受,激發起對科學的探究興趣,而這些教學目標在傳統課堂強行灌輸的模式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并從主動的實踐學習中獲得科學的知識體驗和經驗。因此,擯棄陳舊的教學觀念,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熱情是每個教師應該高度重視的事情。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強烈的選擇性,大多學生對于那些過于程式化、只是重復書本上內容的教學模式已經產生了厭煩的情緒。而學生吸收知識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教師就可以利用多種多樣的工具、模式,不斷改善和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運動與摩擦力”一課時,如果教師直接枯燥地講解影響摩擦力的因素的話,學生很快就會失去探索的興趣,進而會被瑣碎的其他“風吹草動”分散注意力,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實驗材料制作一個可供拉動的小物品,然后舉行一場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實驗,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獲取“影響物品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識,而且能獲得有效開展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培養自身對科學的情感和態度。
三、聯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科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學習科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熟知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并運用知識去分析、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產生對科學知識的共鳴,并形成對科學知識的正確認知觀。
例如,在研究完影響物品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之后,如果教師不去聯系實際,學生就會疑惑:為什么我們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些實驗,學這些知識,好像我們生活中也沒有用到這些知識啊。從而對科學知識產生錯誤的認知態度。因此,教師必須去引導學生利用物品摩擦力等相關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教師可以提問:“為了用更少的力去挪動一個貨箱,大家能有什么省力的好辦法呢?”那么學生利用剛剛學過的知識,很快就能回答出“可以減少貨箱的重量,讓貨箱與地面減少摩擦力。”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那么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然后根據學到的“影響物體表面摩擦力的因素”的知識,還有的學生回答道:“給貨箱加上輪子,減少貨箱物體表面與地面所形成的摩擦力。”再利用PowerPoint展示這些事物的相關圖解,以幫助學生了解它們的工作原理,從而加深對摩擦力相關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總之,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是科學教進行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和重視的問題,這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結合實際的學情開展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促使學生對客觀世界產生正確的認知,讓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更為有效。
參考文獻:
[1]魏秀華.小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與調控——基于小學科學課教學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36):79.
[2]李貝貝.細節定成敗,態度掌進退——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態度的培養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