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學生為視角探索增強高校思政課吸引力的策略,認為應該從課程開設的重要意義、學生的訴求以及實踐的方式三方面入手。以高校思政課之一的《基礎》課程為例,得出首先應該從課程設置和聽課主體的角度了解開設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意義;其次圍繞掌握必備的知識和培養“三觀”的目標來知曉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訴求;最后通過實踐的方式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最終達到終身實踐的目標。
關鍵詞:學生;《基礎》課程;教師
2019年3月18日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那么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提升高校思政課的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就目前現有文獻來看在探索增強高校思政課吸引力的策略時主要從教師視角來談而忽略了聽課的主體學生。基于此,本文試圖從學生視角來探索增強高校思政課吸引力的策略,并以高校思政課中的《基礎》課程為例來探索,為高校思政課教師尤其是基礎課教師提供借鑒意義。
一、開設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意義
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其目的是讓學生愿意接納甚至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耐心引導學生了解開設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意義。以《基礎》課程為例,從課程設置來源看它是教育部指定的大學生公共基礎必修課之一,其教學任務是通過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從聽課主體來看它是一門適應其成長成才所需要的課程,《基礎》課程能夠幫助我們在大學階段不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且可以使我們學會處理好理想與現實、權利與義務、個人與集體等關系。既然《基礎》課程對每個學生都如此重要,那么基礎課教師如何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如何在課程剛開始就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進而增強課程的吸引力,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備課:一是備教材,對所講的內容在熟悉的基礎上盡可能增加趣味性。二是備學生,了解聽課學生的專業背景,結合新生和所學專業的特點尋找與該門課程的結合點來增加時效性。三是備教法,將課程大綱和教材緊密結合起來,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合適的講授方法以增加活躍性。
二、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訴求
學生作為高校思政課的主體,要增強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理應了解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訴求。以《基礎》課程為例,其聽課主體主要是大一新生,對于剛從緊張的高中生活掙脫出來的他們往往會出現不愿意聽課的現象。究其原因可以從內外因兩個角度來看:內因一是教學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無關,他們認為沒有學習的必要;二是學生剛進入大學校門,還處于適應階段,沒能靜下心來學習。外因一是教材內容本身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授課教師講課的方式方法沒能調動好學生的積極性。針對學生處于學習的迷茫狀態,基礎課教師應當走近學生、深入學生、了解學生,使其更加明確課程的學習目標及任務。即《基礎》課程到底需要學生學些什么內容應當簡明扼要地呈現給學生:一方面學生需要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比如我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愛國主義的基本內涵又是什么?及第六章基本的法律常識等這些基礎的知識學生應當予以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需要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黨的十九大上也提出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p29大學生應該以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為根本要求,夯實綜合素質基礎,著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展現新的風貌、新的姿態,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2]p3通過基礎課教師在講課中知識的講解、案例的分析及師生互動的環節給學生“灌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培養學生具備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基礎》課程教師只有密切關注學生對課程的訴求,幫助其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才更有利于增強《基礎》課程的吸引力。
三、增強高校思政課吸引力策略
任何理論和道理都來源于實踐的需要,任何理論和道理如果脫離了實踐都將毫無益處,高校思政課不僅是理論課,更是融理論于其中的實踐課。以《基礎》課程為例,它是一門需要終身實踐的課程。學生通過該課程學到的基礎知識僅僅只從理論層面進行了解,而我們學習這些理論知識最終的目的還是為實踐服務。在前面闡述《基礎》課程的學習目標中我們可以看出掌握基礎知識只是課程的基本目標,而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是更高層次的目標。顯然要達到高層次目標只從課堂學習中是難以達到的,課程中的修養二字足以很好地說明。在古代漢語中修養最初指道家的修身養性,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也提到:“我們的修養不能脫離革命的實踐,不能脫離廣大勞動群眾的、特別是無產階級群眾的實際革命運動。”[3]p14這里的修養具體指培養高尚的品質、正確的待人處世態度抑或求取學識的品德。所以,該門課程涉及到的道德品質、法律素養等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踐行并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是這種實踐需要堅持、需要做好終身實踐的準備才有希望達到這門課程更高層次的目標:即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為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與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設置一些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基礎》課程的意義所在,使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礎》課程教師通過實踐活動的方式增強該門課程的吸引力,最終要達到實現終身實踐《基礎》課程核心內容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杜念峰,張雯.黨的十九大文件匯編[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2]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王萍.上好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一堂課研究[J].成才路,2016(33):14-15.
作者簡介:
趙鴻(1994—),男,漢族,山西陽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