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鳳曄

摘要:目的:研究綜合評估護理模式開展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紅紫雙色球法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綜合評估護理模式實施護理,統計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結果:觀察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11.90%)低于對照組(30.95%)(P<0.05)。結論:采用綜合評估護理模式開展年冠心病患者臨床護理能夠有效減少心臟不良事件,值得推廣實。
關鍵詞:綜合評估護理;冠心病;老年;心臟不良事件
臨床中60歲以上高齡群體是冠心病的高發人群,患者受血管腔阻塞或狹窄因素影響,容易出現心肌缺氧、缺血或壞死等情況,導致惡性心律失常、不穩定性心絞痛等不良事件頻發,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由于大多數老年冠心病患者缺乏對疾病知識的了解,治療配合度較低。為了探討更加科學的護理方案,本文就綜合評估護理模式開展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價值展開了下述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4例。納入標準:①經冠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②心功能分級[2]Ⅰ~Ⅲ級;③患者年齡>60歲。排除標準:①合并肺腎肝功能不全;②合并惡性腫瘤;③認知功能障礙;④精神病、帕金森;⑤溝通障礙。采用紅紫雙色球法將隨機其分成兩組,每組42例。觀察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63~81歲,平均年齡(69.47±1.53)歲。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61~83歲,平均年齡(69.25±1.78)歲。患者均獲知情權,組間基線數據對比均衡性良好。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遵醫囑檢查、發放健康知識宣傳手冊、用藥指導、體征指標監測、告知患者及家屬注意事項等常規護理。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綜合評估護理模式實施護理:(1)患者入院72h內建立個人電子信息檔案,包括患者的疾病評估、社會信息、檢查結果、復診、隨訪記錄等資料信息。(2)根據電子檔案記錄的評估內容,針對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睡眠障礙等問題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3)個性化護理方案中的重點干預處方內容包括抑郁處方、睡眠障礙處方、視聽障礙處方、大小便失禁處方、藥物聯合使用處方、營養不良處方、慢性疼痛處方,護士在開展各項處方干預前,由科室主管護師對護士展開專項培訓,待護士熟練掌握各項處方技能后方可開展護理計劃。(4)結合患者病情恢復情況,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開展康復訓練,運動量以患者耐受為宜,訓練期間護士和家屬全程陪護,保證患者的安全性。(5)患者出院后1個月內回院復查,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疾病危險因素控制情況,記錄在案,輸入電子健康檔案。對于未能按時返院復查者督促患者填寫復查日記,經核實復診信息和日記內容吻合后,再錄入患者個人健康電子檔案。
1.3觀察指標
統計心臟不良事件,包括心肌梗死、惡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
1.4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錄入SPSS23.0內運行,以X2檢驗定性資料(%、n),以t檢驗定量資料(`x±s),P小于0.05,表明有差異。
2結果
觀察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臨床中冠心病患者一旦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則會引發心衰、血栓等危重癥情況,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經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11.90%VS30.95%),顯示觀察組采用的護理模式可有效防控心力衰竭惡化等不良事件發生,安全性更佳。初步分析后可知,綜合評估護理模式要求醫護人員從患者的軀體生理功能、全面醫療、環境因素。社會功能、心理認知功能等多角度出發,綜合評估患者的健康狀態,根據患者存在的負性情緒、睡眠障礙、視聽障礙等問題,制定相應的個性化護理計劃,有效減少各類危險因素對患者病情的影響,提高臨床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與上述分析一致,李燦[3]對11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研究后發現,采用綜合評估護理模式護理患者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4.54%,遠低于常規護理患者的47.27%,證實實施綜合評估護理能夠有效保障患者臨床治護安全性,值得推廣。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評估護理模式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實施護理能夠有效改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提高患者治療安全性,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谷云飛. 心臟病住院患者的睡眠質量分析與護理干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15(24):236.
[2]吳勇進, 李玲. 不同心功能分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TNF-α、MMP-9、IL-6檢測的臨床價值探討[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6, 37(7):904-906.
[3]李燦. 基于老年綜合評估的護理干預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 廣西醫學, 2018,40(13):128-131.